致谢 | 第6-1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0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5-40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25-32页 |
1.2 研究对象、研究内容和重点、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的介绍 | 第32-34页 |
1.3 本研究的工作假设 | 第34-35页 |
1.4 论文构架和内容概要 | 第35-40页 |
第二章 汉语受事话题构式的文献综述 | 第40-60页 |
2.1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探讨 | 第40-42页 |
2.2 生成语法视角下的探讨 | 第42-46页 |
2.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探讨 | 第46-54页 |
2.4 语法化视角下的探讨 | 第54-5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60-80页 |
3.1 构式语法的基本特征 | 第60-67页 |
3.2 构式语法的主要挑战 | 第67-70页 |
3.3 构式语法的最新发展 | 第70-75页 |
3.3.1 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 | 第70-72页 |
3.3.2 历时构式语法 | 第72-75页 |
3.4 构式语法的发展空间 | 第75-7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四章 汉语“NP_受+VA了”受事话题构式综合考察 | 第80-134页 |
4.1 动词和形容词及其组配的相关研究 | 第80-89页 |
4.2 “NP_受+VA了”构式研究的具体步骤、构式成分实现融合的研究假设 | 第89-95页 |
4.2.1 “NP_受+VA了”构式研究的具体步骤 | 第89-93页 |
4.2.2 构式成分实现融合的研究假设 | 第93-95页 |
4.3 “NP_受+VA了”受事话题构式的共时考察 | 第95-125页 |
4.3.1 结果描述构式和结果评述构式的形式功能配置及其构式判定标准 | 第95-99页 |
4.3.2 构式的概念图式差异 | 第99-101页 |
4.3.3 构式的语言实现构拟 | 第101-120页 |
4.3.4 构式的读解过程构拟和构式网络构建 | 第120-125页 |
4.4 相关构式的历时调查 | 第125-129页 |
4.5 汉英对比分析 | 第129-13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4页 |
第五章 “NP_受+V+不得”劝告型受事话题构式综合考察 | 第134-150页 |
5.1 “V+不得”结构的相关研究 | 第134-137页 |
5.2 构式的共时考察 | 第137-146页 |
5.2.1 形式功能配置 | 第137-139页 |
5.2.2 概念图式构拟 | 第139-140页 |
5.2.3 构式的语言实现 | 第140-143页 |
5.2.4 构式的整合和读解过程构拟 | 第143-146页 |
5.3 构式的历时发展和汉英对比分析 | 第146-14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48-150页 |
第六章 汉语分裂单宾语构式综合考察 | 第150-164页 |
6.1. 分裂结构的相关研究 | 第150-154页 |
6.2 汉语分裂单宾语构式的形式和功能 | 第154-159页 |
6.3 分裂构式的概念图式、构式分布和整合过程构拟 | 第159-162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62-164页 |
第七章 汉语受事话题构式的宏观考量 | 第164-181页 |
7.1 承继联接和局部构式网络 | 第164-167页 |
7.2 语篇层面的分布倾向调查 | 第167-170页 |
7.3 汉语受事话题构式中与共时态势相关的历时调查 | 第170-174页 |
7.4 汉英对比分析和汉语的类型学特征 | 第174-177页 |
7.5 构式语法研究范式的宏观考量 | 第177-179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79-181页 |
第八章 结语 | 第181-191页 |
8.1 研究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| 第181-186页 |
8.2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| 第186-187页 |
8.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| 第187-1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1-202页 |
附录 | 第202-204页 |
问卷调查一 | 第202-203页 |
问卷调查二 | 第203-2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