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引言 | 第7-16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7-10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7-9页 |
(二)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(一) 新西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二) 中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三)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(二) 文本分析研究法 | 第15页 |
(三) 比较研究法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中新两国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与过程 | 第16-22页 |
一、新西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与过程 | 第16-19页 |
(一) 新西兰国家独立以来基础教育改革概况 | 第16-17页 |
(二) 新西兰统一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 | 第17-19页 |
二、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与过程 | 第19-22页 |
(一) 全面学习苏联,建构社会主义小学数学课程(1949年—1957年) | 第19-20页 |
(二) 总结正反经验,建构我国独立自主的小学数学课程(1957年—1966年) | 第20页 |
(三) 十年动乱,小学数学教育倒退(1966年—1976年) | 第20页 |
(四) 拨乱反正,重建小学数学课程体系(1976年—1986年) | 第20-21页 |
(五) 建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(1986年—2001年) | 第21页 |
(六)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(2001年—)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框架结构比较分析 | 第22-31页 |
一、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整体框架及比较分析 | 第22-29页 |
(一) 整体框架的呈现 | 第22-25页 |
(二) 整体框架的比较分析 | 第25-29页 |
二、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段划分及比较分析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比较分析 | 第31-39页 |
一、基本理念的呈现 | 第31-34页 |
(一)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| 第31-32页 |
(二) 新西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| 第32-34页 |
二、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| 第34-39页 |
(一) 都强调面向全体学生,以学生为主体,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| 第35-36页 |
(二) 都强调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统一,注重学生情感态度、价值观的培养 | 第36-37页 |
(三) 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、评价方法的多样性,正确发挥评价功能 | 第37页 |
(四) 较之中国,新西兰的课程标准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渗透 | 第37-38页 |
(五) 较之中国,新西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家长、社区的参与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比较分析 | 第39-63页 |
一、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比较分析 | 第39-46页 |
(一) 两国课程标准中“总目标”的比较分析 | 第39-43页 |
(二) 两国课程标准中“具体目标”的比较分析 | 第43-46页 |
二、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及比较分析 | 第46-63页 |
(一) 数与代数内容标准的比较 | 第48-56页 |
(二) 几何内容标准的比较 | 第56-60页 |
(三) 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的比较 | 第60-61页 |
(四) 综合与实践内容标准的比较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比较分析 | 第63-68页 |
一、两国教学建议的比较分析 | 第63-65页 |
二、两国评价建议的比较分析 | 第65-67页 |
三、两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比较分析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启示与借鉴 | 第68-72页 |
一、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可根据不同的等级水平设置 | 第68-69页 |
二、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应重视模型的建构 | 第69页 |
三、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及实例说明可与课程内容融为一体 | 第69-70页 |
四、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要注重全面、实效 | 第70-71页 |
五、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家长、社区参与的要求 | 第71-72页 |
结语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