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9-14页 |
一、研究缘由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价值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及其实验概述 | 第14-20页 |
第一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一、小学语文童漫作文的含义 | 第14页 |
二、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宋运来及其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简介 | 第15页 |
一、宋运来简介 | 第15页 |
二、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简介 | 第15页 |
第三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的背景 | 第15-17页 |
一、小学生生活经历贫乏 | 第16页 |
二、小学生阅读量不多 | 第16页 |
三、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| 第16-17页 |
四、作文评价标准成人化 | 第17页 |
第四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的依据 | 第17-18页 |
一、教育学理论依据 | 第17页 |
二、心理学理论依据 | 第17-18页 |
三、写作学理论依据 | 第18页 |
第五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的收获与启示 | 第18-20页 |
一、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的收获 | 第18-19页 |
二、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的启示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| 第20-27页 |
第一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特点 | 第20-22页 |
一、趣味性 | 第20页 |
二、真实性 | 第20-21页 |
三、变通性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理念 | 第22-24页 |
一、学生观:积极、主动的想象和创作者 | 第22-23页 |
二、教师观:趣味教学的扮演者 | 第23页 |
三、教学观: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实验的价值 | 第24-27页 |
一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| 第24-25页 |
二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| 第25页 |
三、提高教师实践研究能力 | 第25-26页 |
四、活跃写作课堂气氛 | 第26页 |
五、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| 第27-51页 |
第一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对教师要求 | 第27-30页 |
一、教师应具有幽默特质 | 第27-28页 |
二、教师应具有启发能力 | 第28-29页 |
三、教师应具有教学研究能力 | 第29-30页 |
四、教师应具有多元评价能力 | 第30页 |
第二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教材特点 | 第30-32页 |
一、多样性 | 第30-31页 |
二、社会性 | 第31-32页 |
三、趣味性 | 第32页 |
第三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| 第32-35页 |
一、主体性原则 | 第32-33页 |
二、阶段性原则 | 第33-34页 |
三、创造性原则 | 第34页 |
四、激励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表现形式 | 第35-39页 |
一、依画作文 | 第35-36页 |
二、补画续写 | 第36页 |
三、依文作画 | 第36-37页 |
四、创作漫画 | 第37页 |
五、文画相生 | 第37-39页 |
第五节 小学语文童漫作文教学的实施程序 | 第39-51页 |
一、用心细致观察——寻找感悟生活 | 第39-41页 |
二、放胆展开想象——点燃内心热情 | 第41-42页 |
三、学会自由表达——聆听彼此心声 | 第42-47页 |
四、合作批改讲评——学会自我提升 | 第47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