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大学生生活目的和手机依赖的关系机制:无聊倾向的中介效应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导言第9-10页
1 文献综述第10-16页
    1.1 手机依赖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手机依赖的概念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手机依赖的测量第11-13页
    1.2 无聊倾向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无聊倾向的概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无聊倾向的研究现状第14页
    1.3 生活目的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活目的的概念和测量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大学生生活目的状况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2 问题提出第16-19页
    2.1 问题提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BPS-SF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适用性研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大学生生活目的、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2.2 研究目的第17页
    2.3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理论意义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实践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2.4 研究假设第18-19页
3 研究一:BPS-SF的翻译与修订第19-27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19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3.3 统计方法第21页
    3.4 研究结果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BPS-SF中文版项目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中文版BPS-SF的因素分析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中文版BPS-SF的信效度检验第25-26页
    3.5 本研究结论第26-27页
4 研究二:大学生群体生活目的、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第27-43页
    4.1 研究对象第27页
    4.2 研究工具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生活目的测验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无聊倾向量表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手机依赖量表第29页
    4.3 统计方法第29页
    4.4 研究结果第29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大学生群体生活目的、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生活目的、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生活目的、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的中介关系检验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研究结论第41-43页
5 讨论与分析第43-49页
    5.1 关于大学生生活目的情况的讨论与分析第43页
    5.2 关于大学生无聊倾向情况的讨论与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5.3 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讨论与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5.4 关于大学生生活目的、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关系的讨论与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5.5 研究结果的启示第47-49页
6 结论与展望第49-50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49页
    6.2 研究不足第49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3页
附录第53-57页
    1.生活目的量表(PIL)第53-54页
    2.手机依赖问卷(MPAI)第54-55页
    3.无聊倾向问卷(BPS)第55-57页
致谢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学生社交焦虑、父母冲突知觉和自我和谐的关系
下一篇:研究生专业认同和学业拖延的关系: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