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汉变译之仿作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一、论文选题依据 | 第8页 |
二、论文研究对象及目的 | 第8页 |
三、论文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| 第8-9页 |
四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第一章 仿作的内涵及外延 | 第15-27页 |
第一节 仿作的内涵 | 第15-19页 |
一、仿作的确立 | 第15-18页 |
二、仿作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仿作的外延 | 第19-25页 |
一、仿作与全译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二、变译体系中的仿作 | 第21-24页 |
三、仿作与创作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仿作的过程 | 第27-32页 |
第一节 宏观过程 | 第27-29页 |
一、译前准备 | 第27页 |
二、仿作实践 | 第27-29页 |
三、校对修订 | 第29页 |
第二节 微观过程 | 第29-31页 |
一、理解全译 | 第29页 |
二、源译对应 | 第29-30页 |
三、形式表达 | 第30-3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仿作的单位 | 第32-42页 |
第一节 翻译单位简述 | 第32-34页 |
一、全译单位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二、变译单位的提出 | 第33页 |
三、仿作单位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仿作的语篇单位 | 第34-41页 |
一、短语 | 第34-35页 |
二、句子 | 第35-36页 |
三、句群 | 第36-38页 |
四、段 | 第38-39页 |
五、篇 | 第39-40页 |
六、书 | 第40-4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仿作的方法 | 第42-50页 |
第一节 仿的方法 | 第42-44页 |
一、来源层面 | 第42-43页 |
二、语言层面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作的方法 | 第44-4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仿作的原则及功用 | 第50-59页 |
第一节 仿作的原则 | 第50-54页 |
一、忠实性 | 第50-51页 |
二、模仿性 | 第51-53页 |
三、创作性 | 第53-54页 |
四、客观性 | 第54页 |
第二节 仿作的功用 | 第54-58页 |
一、信息功用 | 第54-56页 |
二、生动功用 | 第56页 |
三、可读功用 | 第56-57页 |
四、文学功用 | 第57-5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附录 | 第65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