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常用外国语论文--俄语论文

俄汉变译之仿作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绪论第8-15页
    一、论文选题依据第8页
    二、论文研究对象及目的第8页
    三、论文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第8-9页
    四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5页
第一章 仿作的内涵及外延第15-27页
    第一节 仿作的内涵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仿作的确立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仿作的定义第18-19页
    第二节 仿作的外延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仿作与全译的关系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变译体系中的仿作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仿作与创作的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25-27页
第二章 仿作的过程第27-32页
    第一节 宏观过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译前准备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仿作实践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校对修订第29页
    第二节 微观过程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理解全译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源译对应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形式表达第30-31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仿作的单位第32-42页
    第一节 翻译单位简述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全译单位的研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变译单位的提出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仿作单位的确定第33-34页
    第二节 仿作的语篇单位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短语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句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句群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段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篇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书第40-41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四章 仿作的方法第42-50页
    第一节 仿的方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来源层面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语言层面第43-44页
    第二节 作的方法第44-49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五章 仿作的原则及功用第50-59页
    第一节 仿作的原则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忠实性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模仿性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创作性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客观性第54页
    第二节 仿作的功用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信息功用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生动功用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可读功用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文学功用第57-58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结语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5页
附录第65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1-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“仁”在《论语》俄译本中的诠释
下一篇:基于费尔克劳三维模式对《卫报》中香港李波事件报道的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