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导论 | 第10-14页 |
1.1 问题的缘起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2-14页 |
2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主要来源 | 第14-19页 |
2.1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| 第14页 |
2.2 西方宗教中的劳动思想 | 第14-15页 |
2.3 洛克政治经济理论中的劳动思想 | 第15-16页 |
2.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思想 | 第16-17页 |
2.5 黑格尔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| 第17-18页 |
2.6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思想 | 第18-19页 |
3 劳动的内涵和特性 | 第19-28页 |
3.1 劳动的内涵 | 第19-24页 |
3.1.1 劳动的定义 | 第19-20页 |
3.1.2 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实现 | 第20-23页 |
3.1.3 劳动的二重性 | 第23-24页 |
3.2 劳动的特性 | 第24-28页 |
3.2.1 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 | 第24-25页 |
3.2.2 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 | 第25-26页 |
3.2.3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| 第26-28页 |
4 劳动在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作用 | 第28-35页 |
4.1 劳动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中的作用 | 第28-31页 |
4.1.1 劳动实现“人化自然” | 第28-30页 |
4.1.2 劳动实现“自然化人” | 第30-31页 |
4.2 劳动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中的作用 | 第31-35页 |
4.2.1 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 | 第31-32页 |
4.2.2 劳动促进人与自然的统一 | 第32-33页 |
4.2.3 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| 第33-35页 |
5 劳动与社会历史发展 | 第35-45页 |
5.1 劳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| 第35-36页 |
5.2 自然劳动与人的依赖性社会 | 第36-37页 |
5.2.1 自然劳动 | 第36-37页 |
5.2.2 自然劳动产生人的依赖性社会的内在逻辑 | 第37页 |
5.3 异化劳动与物的依赖性社会 | 第37-42页 |
5.3.1 异化劳动 | 第37-40页 |
5.3.2 异化劳动产生物的依赖性社会的内在逻辑 | 第40-42页 |
5.4 自由劳动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| 第42-45页 |
5.4.1 自由劳动 | 第42-44页 |
5.4.2 自由劳动产生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内在逻辑 | 第44-45页 |
6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现实意义 | 第45-51页 |
6.1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| 第45-48页 |
6.1.1 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奠定理论基础 | 第45-47页 |
6.1.2 为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 | 第47-48页 |
6.2 为树立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提供理论支撑 | 第48-49页 |
6.3 为构建新时代的劳动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4-5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