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1.3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| 1.4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2页 |
| 2.1 心理剧的理论与实践 | 第13-21页 |
| 2.1.1 心理剧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| 2.1.2 心理剧的实施框架 | 第14-19页 |
| 2.1.3 心理剧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2.2 心理情景剧 | 第21-25页 |
| 2.2.1 心理情景剧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| 2.2.2 心理情景剧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| 2.2.3 心理情景剧的相关研究 | 第23-25页 |
| 2.3 人际关系 | 第25-29页 |
| 2.3.1 人际关系的内涵 | 第25-26页 |
| 2.3.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| 第26-27页 |
| 2.3.3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| 第27-29页 |
| 2.4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辅导可行性的探讨 | 第29-31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研究设计 | 第32-40页 |
| 3.1 研究对象 | 第32页 |
| 3.2 研究工具 | 第32-33页 |
| 3.2.1 问卷 | 第32-33页 |
| 3.2.2 访谈 | 第33页 |
| 3.3 研究准备 | 第33-34页 |
| 3.4 心理情景剧辅导的内容 | 第34-39页 |
| 3.4.1 心理情景剧辅导剧本的编制 | 第35-36页 |
| 3.4.2 心理情景剧辅导的主要内容 | 第36-39页 |
| 3.5 统计方法 | 第39页 |
| 3.6 本章小节 | 第39-40页 |
| 第4章 研究结果 | 第40-52页 |
| 4.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统计分析 | 第40-45页 |
| 4.1.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 | 第41-42页 |
| 4.1.2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差异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4.1.3 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 | 第43页 |
| 4.1.4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| 第43-44页 |
| 4.1.5 20 周岁以下和20周岁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比较 | 第44页 |
| 4.1.6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差异性检验 | 第44-45页 |
| 4.1.7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比较 | 第45页 |
| 4.2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效果统计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4.2.0 辅导组和对照组前测结果同质性检验 | 第45-46页 |
| 4.2.1 辅导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差异性检验 | 第46页 |
| 4.2.2 辅导组与对照组前测、后测的总体差异 | 第46-47页 |
| 4.2.3 辅导组与对照组前测、追踪的总体差异 | 第47-48页 |
| 4.2.4 辅导组与对照组后测、追踪的总体差异 | 第48-49页 |
| 4.3 心理情景剧访谈结果 | 第49-50页 |
| 4.4 本章小节 | 第50-52页 |
|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| 第52-62页 |
| 5.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分析和讨论 | 第52-53页 |
| 5.2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辅导的分析和讨论 | 第53-55页 |
| 5.3 心理情景剧辅导访谈结果及疗效因子的分析和讨论 | 第55-60页 |
| 5.4 本章小节 | 第60-62页 |
| 结论 | 第62-64页 |
| 创新和不足 | 第64-66页 |
| 建议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6页 |
| 附录 | 第76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