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| 第9页 |
1.1.2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呼唤 | 第9-10页 |
1.1.3 教师在线培训的发展 | 第10页 |
1.1.4 在线培训中教师参与及质量存在问题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教师在线培训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“合法的边缘性参与”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1.4.2 问卷调查法 | 第15页 |
1.4.3 观察法 | 第15页 |
1.4.4 案例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架构 | 第16-22页 |
2.1 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2.1.1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| 第16页 |
2.1.2 教师在线培训 | 第16-17页 |
2.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| 第17-22页 |
2.2.1 “合法的边缘性参与”的本质 | 第17-18页 |
2.2.2 教师在线培训边缘性参与的维度 | 第18页 |
2.2.3 影响教师在线培训边缘性参与的关键要素 | 第18-21页 |
2.2.4 教师在线培训边缘性参与的理论框架 | 第21-22页 |
3 教师在线培训的参与现状调研 | 第22-29页 |
3.1 “浙江省中小学教师(学科)专业发展在线培训”网站简介 | 第22-23页 |
3.2 教师在线培训参与现状 | 第23-28页 |
3.2.1 学习日志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2.2 教学设计与反思情况 | 第24页 |
3.2.3 作业情况 | 第24-25页 |
3.2.4 资源收藏与分享情况 | 第25页 |
3.2.5 论坛参与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2.6 成绩考核与评价情况 | 第26-2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4 教师在线培训边缘性参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| 第29-43页 |
4.1 调查说明 | 第29-30页 |
4.1.1 调查方法 | 第29页 |
4.1.2 调查对象与目的 | 第29页 |
4.1.3 问卷设计 | 第29-30页 |
4.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| 第30-41页 |
4.2.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| 第30-32页 |
4.2.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| 第32-33页 |
4.2.3 教师在线培训边缘性参与维度总体情况统计分析 | 第33-34页 |
4.2.4 人本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2.5 相关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.6 回归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3 研究结论 | 第41-43页 |
5 教师在线培训边缘性参与阻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提出 | 第43-49页 |
5.1 教师在线培训边缘性参与阻碍因素的分析 | 第43-45页 |
5.1.1 学习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| 第43页 |
5.1.2 辅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辅导质量问题 | 第43-44页 |
5.1.3 在线培训支持服务问题 | 第44-45页 |
5.1.4 在线培训的教学质量管理、监测和评价体系问题 | 第45页 |
5.2 对策的提出 | 第45-49页 |
5.2.1 学习者方面 | 第45-46页 |
5.2.2 辅导教师应做的努力 | 第46-47页 |
5.2.3 在线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 | 第47页 |
5.2.4 在线培训质量管理、学习评估体制和激励机制 | 第47-49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6.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| 第49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 | 第49-50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附录A 教师在线培训问卷调查 | 第53-57页 |
附录B 原始数据截图 | 第57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