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1 国际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国内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| 第11-12页 |
1.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.1 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2 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2.1 城市中心性理论以及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2.1.1 国外城市中心性研究综述 | 第14页 |
2.1.2 国内城市中心性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2.2 城市等级体系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2.2.1 国外城市等级体系研究综述 | 第15页 |
2.2.2 国内城市等级体系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2.3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3 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3.1 中心地理论 | 第17页 |
3.2 增长极理论 | 第17-18页 |
3.3 核心-边缘理论 | 第18页 |
3.4 点-轴渐进扩散理论 | 第18-20页 |
4 京沪交通城市带城市中心性评价分析 | 第20-37页 |
4.1 评价原则与方法 | 第20-26页 |
4.1.1 评价原则 | 第20页 |
4.1.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0-21页 |
4.1.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| 第21-26页 |
4.2 京沪交通城市带城市中心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26-29页 |
4.2.1 京沪交通城市带城市中心性计算结果 | 第26-28页 |
4.2.2 京沪交通城市带城市中心性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3 基于自然断点法的城市等级体系划分及其评价 | 第29-31页 |
4.3.1 城市等级体系划分 | 第29-30页 |
4.3.2 城市等级体系评价 | 第30-31页 |
4.4 基于神经网络网络模型的城市等级体系划分及其评价 | 第31-37页 |
4.4.1 神经网络模型 | 第31-32页 |
4.4.2 城市等级体系划分 | 第32-33页 |
4.4.3 城市等级体系的格局演变 | 第33-37页 |
5 城市带空间结构的演进分析 | 第37-46页 |
5.1 基于空间数据场模型的城市带空间结构演进的研究方法 | 第37-38页 |
5.2 城市带空间结构的演变分析 | 第38-46页 |
5.2.1 不同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析 | 第38-42页 |
5.2.2 各个城市空间辐射范围的演变分析 | 第42-46页 |
6 京沪交通城市带的发展对策 | 第46-49页 |
6.1 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 | 第46-47页 |
6.2 打破行政壁垒,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| 第47页 |
6.3 打造中心城市,优化城市带空间结构。 | 第47-48页 |
6.4 协调城市带内各亚区域的相互关系 | 第48-49页 |
7 结论和不足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