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法 | 第13-19页 |
1.2.1 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 | 第13-17页 |
1.2.2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路基加固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2.3 盾构法隧道施工数值模拟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2 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 | 第20-26页 |
2.1 地面沉降曲线形成机理 | 第20-22页 |
2.1.1 地表纵向沉降 | 第20-21页 |
2.1.2 地表横向沉降 | 第21-22页 |
2.2 导致地表隆沉的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3 路基沉降控制标准分析 | 第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6页 |
3 考虑盾壳摩擦作用的盾构施工数值模拟方法 | 第26-54页 |
3.1 FLAC~(3D)土工格栅单元介绍 | 第26-29页 |
3.1.1 土工格栅单元力学性能 | 第26-28页 |
3.1.2 土工格栅单元的参数 | 第28-29页 |
3.2 盾壳摩擦作用的数值模拟实现 | 第29-43页 |
3.2.1 采用土工格栅单元模拟盾壳摩擦作用的可行性讨论 | 第29-30页 |
3.2.2 模型网格及材料参数 | 第30-31页 |
3.2.3 模拟方法与相关参数 | 第31-37页 |
3.2.4 模拟效果检验 | 第37-43页 |
3.3 盾壳摩擦作用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| 第43-52页 |
3.3.1 地层纵向位移 | 第43-45页 |
3.3.2 地层竖向位移 | 第45-48页 |
3.3.3 地层隆沉机理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3.4 应力、应变场 | 第49-51页 |
3.3.5 盾构前行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 | 第51-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4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京九、柳广铁路沉降影响分析 | 第54-80页 |
4.1 工程概况 | 第54页 |
4.2 工程地质概况及水文地质概况 | 第54-55页 |
4.2.1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54-55页 |
4.2.2 水文地质概况 | 第55页 |
4.3 工程设计参数 | 第55-56页 |
4.3.1 技术标准 | 第55-56页 |
4.3.2 主要施工材料参数 | 第56页 |
4.4 京九、柳广铁路特级风险源概况 | 第56-58页 |
4.4.1 风险源简介 | 第56-57页 |
4.4.2 风险源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| 第57-58页 |
4.5 数值模型建立 | 第58-60页 |
4.5.1 模型网格及边界条件 | 第58-59页 |
4.5.2 数值模拟方法与材料参数 | 第59-60页 |
4.5.3 列车荷载的确定 | 第60页 |
4.6 地表测线、测点布置及计算结果分析思路 | 第60-61页 |
4.6.1 地表测线、测点布置 | 第60页 |
4.6.2 计算结果分析思路 | 第60-61页 |
4.7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1-78页 |
4.7.1 模型整体地表沉降 | 第61-67页 |
4.7.2 隧道纵向地表沉降 | 第67-71页 |
4.7.3 隧道横向地表沉降 | 第71-78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5 地层加固措施控制路基沉降有效性分析 | 第80-94页 |
5.1 地层加固方案的确定 | 第80-84页 |
5.1.1 路基注浆加固 | 第80-82页 |
5.1.2 二次补浆与洞内径向注浆加固 | 第82-84页 |
5.2 地层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实现 | 第84-86页 |
5.2.1 含加固区的数值模型建立 | 第84-85页 |
5.2.2 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方法 | 第85-86页 |
5.3 地层加固对路基沉降的控制效果分析 | 第86-90页 |
5.3.1 隧道纵向地表沉降 | 第86-87页 |
5.3.2 隧道横向地表沉降 | 第87-90页 |
5.4 加固方案及加固参数调整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| 第90-92页 |
5.4.1 加固方案调整 | 第90-91页 |
5.4.2 二次补浆与洞内径向注浆开始时间 | 第91页 |
5.4.3 洞内径向注浆压力 | 第91-9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6.1 结论 | 第94-95页 |
6.2 展望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0-10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