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1页 |
1.1 文献综述 | 第11-17页 |
1.1.1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1.2 人际压力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1.3 心理弹性和人际压力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1.4 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7-19页 |
1.2.1 既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7-18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2.3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3 本研究的总体构想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研究一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际压力的关系研究--定量分析 | 第21-33页 |
2.1 研究构想 | 第21页 |
2.1.1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2.1.2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2.1.3 研究假设 | 第21页 |
2.2 研究对象 | 第21-22页 |
2.3 施测工具 | 第22-23页 |
2.3.1 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 | 第22页 |
2.3.2 人际压力问卷 | 第22-23页 |
2.4 研究程序 | 第23页 |
2.5 数据处理 | 第23页 |
2.6 研究结果 | 第23-33页 |
2.6.1 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特征及人口学变量结果 | 第23-26页 |
2.6.2 大学生人际压力的总体特征及人口学变量结果 | 第26-29页 |
2.6.3 大学生心理弹性和人际压力的关系研究 | 第29-33页 |
第三章 研究二大学生心理弹性和人际压力的关系研究--质性研究 | 第33-49页 |
3.1 研究构想与研究设计 | 第33-36页 |
3.1.1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33页 |
3.1.2 研究假设 | 第33页 |
3.1.3 研究方法 | 第33页 |
3.1.4 研究设计 | 第33-36页 |
3.2 结果 | 第36-39页 |
3.2.1 既往人际压力应对过程中心理弹性因子的总频次 | 第36页 |
3.2.2 既往人际压力应对过程中心理弹性因子总的等级分数 | 第36-37页 |
3.2.3 既往人际压力应对过程中心理弹性的因子 | 第37-39页 |
3.3 分析与讨论 | 第39-49页 |
3.3.1 研究方法的分析 | 第39页 |
3.3.2 既往人际压力应对经验对于心理弹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| 第39-49页 |
第四章 研究三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实验干预研究 | 第49-61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49页 |
4.2 研究假设 | 第49页 |
4.3 研究对象 | 第49页 |
4.4 研究工具 | 第49-51页 |
4.4.1 心理弹性量表(CD-RISC) | 第49-51页 |
4.4.2 人际压力量表 | 第51页 |
4.5 研究程序 | 第51-54页 |
4.5.1 团体辅导时间、地点的确定 | 第51页 |
4.5.2 制定团体辅导方案 | 第51-53页 |
4.5.3 实验设计 | 第53-54页 |
4.5.4 实验实施 | 第54页 |
4.6 数据处理 | 第54页 |
4.7 研究结果 | 第54-59页 |
4.7.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研究 | 第54-55页 |
4.7.2 实验组、对照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、人际压力的差异比较 | 第55-59页 |
4.8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的分析和讨论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总的讨论 | 第61-71页 |
5.1 大学生心理弹性调查结果的讨论 | 第61-62页 |
5.1.1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现状 | 第61页 |
5.1.2 大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 | 第61页 |
5.1.3 大学生生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| 第61页 |
5.1.4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生源地差异 | 第61-62页 |
5.1.5 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专业上的差异 | 第62页 |
5.1.6 大学生心理弹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| 第62页 |
5.2 大学生人际压力调查结果的讨论 | 第62-64页 |
5.2.1 大学生人际压力的总体现状 | 第62-63页 |
5.2.2 大学生人际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| 第63页 |
5.2.3 大学生人际压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| 第63页 |
5.2.4 大学生人际压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| 第63页 |
5.2.5 大学生人际压力在专业上的差异 | 第63-64页 |
5.2.6 大学生人际压力在年级上的差异 | 第64页 |
5.3 大学生心理弹性和人际压力关系的讨论 | 第64页 |
5.4 既往人际压力应对经验对于心理弹性影响的讨论 | 第64-66页 |
5.5 大学生心理弹性实验干预效果的讨论 | 第66-70页 |
5.5.1 团体辅导的干预思路:接纳与承诺疗法(ACT)双重工作路径的应用 | 第66-69页 |
5.5.2 团体动力因素 | 第69-70页 |
5.6 教育建议 | 第70-71页 |
5.6.1 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| 第70页 |
5.6.2 善于发现和把握建构心理弹性的契机 | 第70页 |
5.6.3 重视自我调节与体验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研究总结、创新、不足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71页 |
6.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71-72页 |
6.2.1 纳入既往人际压力的视角 | 第71页 |
6.2.2 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指导及双重工作路径 | 第71-72页 |
6.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72-73页 |
6.3.1 量化研究对象取样范围的局限 | 第72页 |
6.3.2 质性研究方法的缺点 | 第72页 |
6.3.3 干预强度有待加强、追踪时间有待延长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附录 | 第77-85页 |
后记 | 第85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