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水体中氮磷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水体中氮磷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.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 | 第13-14页 |
1.2.4 采煤沉陷区水体氮磷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样品与方法 | 第18-24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21页 |
2.1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1.2 淮南采煤沉陷区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1.3 示范区介绍 | 第20-21页 |
2.2 样品处理和测试 | 第21-24页 |
2.2.1 样品采集 | 第21-22页 |
2.2.2 样品处理和测试 | 第22-23页 |
2.2.3 数据分析及处理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淮南采煤沉陷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特征 | 第24-37页 |
3.1 氮磷等指标的含量 | 第24-27页 |
3.1.1 营养盐的含量水平 | 第24-25页 |
3.1.2 DO和pH的含量 | 第25-26页 |
3.1.3 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| 第26-27页 |
3.2 氮磷的分布特征 | 第27-30页 |
3.2.1 氮磷的空间分布 | 第27-29页 |
3.2.2 氮磷的时间分布 | 第29-30页 |
3.3 氮磷的污染源探讨 | 第30-32页 |
3.4 水质评价 | 第32-36页 |
3.4.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 | 第32-34页 |
3.4.2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| 第34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不同类型沉陷水体中的氮磷分布特征 | 第37-52页 |
4.1 不同类型沉陷水体中的氮磷等指标分布 | 第37-42页 |
4.1.1 水体温度、pH、DO等理化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 | 第37-40页 |
4.1.2 氮磷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| 第40-41页 |
4.1.3 氮磷的赋存结构变化 | 第41-42页 |
4.2 氮磷在沉陷区沉积物-水体界面的迁移规律 | 第42-46页 |
4.2.1 氮素在沉陷区上覆水-间隙水的迁移 | 第42-43页 |
4.2.2 磷素在沉陷区上覆水-间隙水的迁移 | 第43-44页 |
4.2.3 沉积物中氮磷的含量 | 第44-45页 |
4.2.4 氮磷在沉陷区上覆水-间隙水-沉积物的相关性研究 | 第45-46页 |
4.3 不同类型沉陷水体中的重金属分布 | 第46-49页 |
4.3.1 重金属的含量水平 | 第46-48页 |
4.3.2 不同类型沉陷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差异 | 第48-49页 |
4.4 水质评价 | 第49-51页 |
4.4.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 | 第49页 |
4.4.2 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 | 第49-5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52-54页 |
5.1 结论 | 第52-53页 |
5.2 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及主要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