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4页 |
1.1.1 藜蒿的特性与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1.2 藜蒿种植状况 | 第11-13页 |
1.1.3 藜蒿去叶现状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 藜蒿去叶机械的关键问题 | 第17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送蒿装置的方案选择与整体设计 | 第21-31页 |
2.1 藜蒿去叶机的总体设计 | 第21-23页 |
2.1.1 整机设计要求 | 第21-22页 |
2.1.2 整机工作原理 | 第22-23页 |
2.2 送蒿装置的整体设计 | 第23-30页 |
2.2.1 分禾方案分析与选择 | 第24-26页 |
2.2.2 输送方案的分析与选择 | 第26-29页 |
2.2.3 送蒿装置工作过程 | 第29-3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送蒿装置分禾机构的设计与轨迹仿真 | 第31-39页 |
3.1 分禾机构关键部件设计 | 第31-33页 |
3.1.1 藜蒿料箱设计 | 第31-32页 |
3.1.2 曲柄摇杆尺寸 | 第32-33页 |
3.2 基于Adams的分禾轨迹仿真与分析 | 第33-38页 |
3.2.1 仿真的方法与流程 | 第34-35页 |
3.2.2 仿真内容 | 第35-36页 |
3.2.3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送蒿装置输送机构的关键部件设计 | 第39-48页 |
4.1 引言 | 第39页 |
4.2 动力源与传动 | 第39-40页 |
4.3 输送带与托辊的设计 | 第40-42页 |
4.4 停料机构设计 | 第42-46页 |
4.4.1 控制原理 | 第42-43页 |
4.4.2 关键部件设计 | 第43-46页 |
4.5 上料机构 | 第46-4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混合型藜蒿去叶加工线的建立与建模优化 | 第48-59页 |
5.1 引言 | 第48页 |
5.2 输送去叶过程的运动分析 | 第48-50页 |
5.3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优化 | 第50-58页 |
5.3.1 仿真的目的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5.3.2 仿真内容 | 第51-56页 |
5.3.3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藜蒿去叶机样机试制与试验研究 | 第59-66页 |
6.1 样机制作与运行试验 | 第59-64页 |
6.1.1 藜蒿茎杆在送蒿装置上的放置位置与方向的性能测试试验 | 第60-63页 |
6.1.2 藜蒿去叶机加工效率的试验验证 | 第63-64页 |
6.2 藜蒿去叶机其他性能检验试验 | 第64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7.1 结论 | 第66-67页 |
7.2 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录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