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化学论文

新入职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入职教师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现有的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指标不完善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美国的新入职教师评价体系相对成熟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理论意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实践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第15-17页
第2章 文献综述第17-25页
    2.1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综述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维度划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关于教师、教学设计新手与教学设计专家的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关于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2页
    2.2 有关教师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表现性评价的发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表现性评价的发展第23-25页
第3章 核心概念界定第25-31页
    3.1 新入职化学教师第25页
    3.2 教师表现性评价第25页
    3.3 edTPA第25-26页
    3.4 教学能力第26-27页
    3.5 教学设计第27页
    3.6 化学教学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3.7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第28-29页
    3.8 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第29-31页
第4章 edTPA系统解读第31-41页
    4.1 edTPA系统介绍第31-32页
    4.2 edTPA的评价设计原理和结构第32-34页
    4.3 edTPA中学科学评价手册中“计划”任务介绍第34-36页
    4.4 edTPA系统的应用效果——来自参加过edTPA评价项目的一线教师和教师指导者的反馈第36-41页
第5章 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第41-47页
    5.1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41页
    5.2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第41-42页
    5.3 布鲁纳的认知——发现学习理论第42-43页
    5.4 泛能教学设计理论第43-44页
    5.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44-47页
第6章 新入职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47-75页
    6.1 表现性评价指标开发的基本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6.2 教学设计能力维度分析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学习需要分析能力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学习者分析能力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教学内容分析能力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教学目标设计能力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择能力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教学评价设计能力第54页
    6.3 中美教师教学专业标准中教学设计能力分析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(NBPTS)制定的标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价与支持联合会INTASC标准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美国加州教师表现性评价(PACT)标准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edTPA评价标准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(试行)》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《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》考试大纲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7 教学设计能力各维度在各标准中所涉及的指标数目第61-63页
    6.4 新入职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指标编制第63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指标 1: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设计化学教学目标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指标 2:设计学习任务时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指标 3: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指标 4:选择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指标 5:通过评价监控和促进学生学习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6 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能力维度和理论基础总结第72-75页
第7章 新入职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第75-91页
    7.1 新入职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指标体系专家访谈第75-76页
    7.2 新入职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调查第76-8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调查问卷的编制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信效度检验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第77-85页
    7.3 新入职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新入职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版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新入职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第88-91页
第8章 结论第91-95页
    8.1 研究结论第91-92页
    8.2 思考与展望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发展完善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调查问卷样本量不够大,需要征求更广泛的意见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还需要系统地设计相应的表现任务从而使评价体系得到完善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4 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通过实践进行完善和应用第92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99页
附录第99-111页
    附录I 新入职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访谈提纲第99-101页
    附录II 新入职化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调查问卷第101-105页
    附录III 案例分析第105-111页
致谢第111-113页
参与课题和获得奖项第113页

论文共11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农村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研究
下一篇:大跨度网格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