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语法论文--近代、现代语法论文--构词法论文

汉韩量词对比研究--以三组量词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6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中国学者对量词的总体概况研究介绍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学术著作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教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韩国学者对量词的总体概况研究介绍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学术著作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学位论文第22-23页
    1.3 论文写作拟采用的理论、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写作拟采用的理论、研究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语料来源第23-24页
    1.4 论文写作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写作可能的创新点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第24-25页
第二章 "个”和“?”第25-49页
    2.1 “个”的句法、语义以及语用研究第25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“个”的句法特征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1 “个”前面的句法成分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2 “个”后面的句法成分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.3 “个”的重叠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“个”的语义特征分析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1 “个”和数词组合表达数量意义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.2 “个”排斥集合量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“个”的语用特征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1 在格式中“个”的感情色彩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2 “个”的隐现情况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2.2 “?”的句法、语义以及语用研究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?”的句法特征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数词+“?”+NP结构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不定代词+“?”+NP结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“?”的重叠情况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“?”的语义特征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“?”的语用特征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“?”的感情色彩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“?”的隐现情况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2.3 “个”和“?”对比研究第3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“个”和“?” 句法对比分析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NP的性质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受数词的修饰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3 数词的省略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4 受代词的修饰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5 "个”的省略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6 可以用在对举的格式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7 受动词的修饰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8 量词的重叠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“个”和“?” 语义对比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“动作的迅猛、突然”的语义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“坚决,绝对”或“很”,“十分”的语义特征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“单个,独自”的语义特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4 连续性的语义特征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“个”和“?” 语用对比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1 感情色彩对比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2 “中性”的感情色彩对比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3 隐现情况对比第47-49页
第三章“条”和“??”第49-69页
    3.1 “条”的句法、语义及语用分析第52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“条”的句法特征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1 数词+“条”+NP结构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2 代词+“条”+NP结构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3 动词+“条”+NP结构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4 代词+“条”+NP结构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5 “V+数+形+条+NP”格式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6 “V+代+条+NP”格式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7 “条”的重叠情况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“条”的语义特征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用于计量长条形的东西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用于计量和人有关的事物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3 用于计量抽象或分项的事物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4 用于计量长条形的自然风景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5 用于计量以固定数量合成的某些条形的东西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“条”的语用特征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1 “条”自由隐现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2 “条”不可以自由隐现第58-59页
    3.2 “??”的句法、语义及语用分析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“??”的句法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“??”前面可以被数词修饰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指示代词+“??”结构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3 不定代词修饰+“??”结构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4“??”的重叠情况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“??”的语义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用于计量细长的事物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用于计量和人有关的事物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3 用于计量长条形的自然风景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4 用于计量和感觉器官有关的抽象事物。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5 用于计量抽象的事物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“??”的语用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3.3“条”和“??”对比研究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“条”和“??”句法对比研究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受数词的修饰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受代词的修饰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3 量词的重叠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4 数词的省略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5 量词的省略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6 受动词的修饰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“条”和“??”语义对比研究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用于计量长条形的东西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用于和计量和人有关的事物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用于抽象的事物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4 用于分享的事物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5 用于计量长条形的自然风景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6 用于和感觉器官有关的对象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7 用于以固定数量合成的某些条形的东西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“条”和“??”语用对比研究第68-69页
第四章“张”和“?”第69-90页
    4.1 “张”的句法、语义及语用分析第71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“张”的句法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1 数词+“张”结构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2 代词+“张”结构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3 动词+“张”结构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4 代词+“张”结构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5 “V+数+张+NP”的格式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6 “V+数+形+张+NP”的格式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7 “张”的重叠情况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8 “张”重叠的句法成分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“张”的语义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1 计量可以卷起或展开的东西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2 计量人或动物的脸面和有平面的物体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3 计量可以张开,闭拢的东西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4 计量某些带有面状部分的农具和乐器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“张”的语用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1 “张”的隐现问题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2 “张”的辖域问题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3 “张”的借喻现象第78页
    4.2 “?”的句法、语义及语用分析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“?”的句法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修饰+“?”结构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代词+“?”结构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3 不定代词+“?”结构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4 “?”的重叠情况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“?”的语义分析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用于可以卷起或展开的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用于可以叠放的事物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3 用于计量抽象的事物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“?”的感情色彩分析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1 NP1和NP2(相对的)+ 一 + 量 + 差(异)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2 “?”是跟“钱”有密切的关系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.3 “?”是中性义的,无所谓褒贬色彩第84页
    4.3 “张”和“?”对比研究第84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“张”和“?”句法对比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受数词的修饰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受代词的修饰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3 量词的重叠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4 数词的省略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5 量词的省略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6 在动词后面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“张”和“?”语义对比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用于计量可以卷起或展开的东西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用于人或动物的脸面和有平面的东西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3 用于可以张开,闭拢的东西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4 用于某些带有平面部分的农具和乐器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5 用于计量抽象的事物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“张”和“?”语用对比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1 隐现情况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2 借喻情况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3.3 感情色彩第89-90页
第五章 量词的替换关系第90-98页
    5.1 “条”与“个”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汉语“条”与“个”的替换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韩语“??”与“?”的替换第91-93页
    5.2 “张”与“个”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汉语“张”与“个”的替换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韩语“?”与“?”的替换第94-96页
    5.3 “个”与“集合量词”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汉语“个”与“集合量词”不能替换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韩语“?”和“集合分类词”不能替换第96-98页
第六章 结论第98-99页
参考文献第99-101页
    中国参考文献第99-100页
    韩国参考文献第100-101页
附录 能和“个”搭配的名词统计表第101-128页
致谢第128页

论文共12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养老地产运营中的战略联盟模式研究
下一篇:凝胶法制备氮化钒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