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前言 | 第12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5-27页 |
2.1 社会知觉的概述 | 第15页 |
2.1.1 社会知觉的含义 | 第15页 |
2.1.2 社会知觉的基本维度 | 第15页 |
2.2 自我评价的研究概述 | 第15-19页 |
2.2.1 自我评价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2.2 自我评价的理论 | 第16页 |
2.2.3 自我评价的方式 | 第16-17页 |
2.2.4 中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因素和结果 | 第17-19页 |
2.3 反射性评价研究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3.1 反射性评价概念 | 第19页 |
2.3.2 反射性评价的作用 | 第19页 |
2.3.3 反射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4 他人评价研究概述 | 第20-22页 |
2.4.1 他人评价的含义 | 第20-21页 |
2.4.2 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5 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| 第22-25页 |
2.5.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| 第22-23页 |
2.5.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| 第23页 |
2.5.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5页 |
2.6 自我评价、反射性评价、他人评价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相关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6.1 自我评价、反射性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关系研究 | 第25页 |
2.6.2 自我评价、反射性评价、他人评价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相关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7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假设提出 | 第26-27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7-29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7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27-28页 |
3.2.1 自我评价测量 | 第27页 |
3.2.2 反射性评价测量 | 第27页 |
3.2.3 他人评价测量 | 第27页 |
3.2.4 主观幸福感测量 | 第27-28页 |
3.3 施测及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4页 |
4.1 初中生自我评价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| 第29页 |
4.1.1 初中生自我评价的性别差异 | 第29页 |
4.1.2 初中生自我评价的年级差异 | 第29页 |
4.2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人口学变量差异 | 第29-30页 |
4.2.1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| 第29-30页 |
4.2.2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| 第30页 |
4.3 初中生自我评价、反射性评价、他人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| 第30-34页 |
4.3.1 初中生自我评价、反射性评价、他人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3.2 反射性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:自我评价为中介变量 | 第31-34页 |
5 讨论 | 第34-37页 |
5.1 研究结果讨论 | 第34-36页 |
5.1.1 初中生自我评价的人口学差异 | 第34页 |
5.1.2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| 第34-35页 |
5.1.3 初中生自我评价、反射性评价和他人评价间的关系 | 第35页 |
5.1.4 初中生自我评价、反射性评价、他人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5.2 研究反思和展望 | 第36-37页 |
6 结论 | 第37-38页 |
7 辅导建议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
附录 | 第45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