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音乐论文--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--作曲理论论文

马勒《C小调第二交响曲》(“复活”)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缘由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 二、研究历史与现状第9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国外马勒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国内马勒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第14-15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第15-16页
第一章 马勒与他的《C小调第二交响曲》("复活")第16-27页
    第一节 《第二交响曲》的创作背景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思想背景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 叔本华、尼采——哲学思想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 基督教文化——宗教思想的影响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《D大调第一交响曲》("泰坦")与《第二交响曲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 音乐内容:从"巨人的形象塑造"到"巨人的死而复活"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 音乐形态:音乐创作技法上的继承性发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声乐套曲《少年魔号》与《第二交响曲》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 马勒艺术歌曲与交响曲的体裁渗透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 "魔号三部曲"的艺术特征第23-24页
    第二节 《第二交响曲》的音乐创作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创作始末及演出情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马勒的交响曲理念第25-27页
第二章 生死永恒问题的探寻:《第二交响曲》的音乐分析及艺术探究第27-73页
    第一节 "向死而生":主题构建与乐思发展第28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"葬礼进行曲":基本主题材料和音乐布局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首尾乐章在形式和内涵上的呼应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葬礼乐章复调技法和调性特征第37-42页
    第二节 在"死亡"背景下对人生意义的探讨第42-5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作为间奏曲的乡村舞曲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谐谑曲的反讽嘲弄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"复活"乐章的前奏和过渡第49-53页
    第三节 末乐章:启示录第53-7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末乐章主题内涵第54-6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末乐章调性布局和复调技法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末乐章思想内涵解读第70-73页
第三章 马勒《第二交响曲》"复活"的精神内涵及艺术价值第73-83页
    第一节 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的生死观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瓦格纳:"惩罚与救赎"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布鲁克纳:虔诚而独特的宗教情怀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理查德·施特劳斯:与尼采"超人"思想的共鸣第76-77页
    第二节 马勒的交响之路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马勒交响曲创作历程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《第二交响曲》在马勒交响创作历程中的地位第79-81页
    第三节 从马勒《第二交响曲》看晚期浪漫到现代主义的过渡第81-83页
结论第83-85页
参考文献第85-88页
附录第88-98页
    附录一第88-91页
    附录二第91-98页
后记第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型酒店微信营销策略探析
下一篇:2014-2016年上杭县猪瘟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