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权激励制度有效性分析--基于上海家化的案例研究
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| 第12-13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框架 | 第13页 |
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| 第14-21页 |
第一节 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一、股权激励模式 | 第14-15页 |
二、股权激励动因研究 | 第15-16页 |
三、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 | 第16-17页 |
四、文献评述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一、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二、最优契约理论 | 第19-20页 |
三、管理层权力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 | 第21-25页 |
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| 第21-23页 |
一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数量 | 第21-22页 |
二、股权激励采用模式 | 第22页 |
三、股权激励考核指标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我国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23-25页 |
第四章 案例简介 | 第25-32页 |
第一节 公司概况 | 第25-27页 |
一、上海家化简介 | 第25页 |
二、上海家化改制过程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股权激励实施背景 | 第27-28页 |
一、员工薪酬较低,人才流失严重 | 第27页 |
二、行业竞争加剧,企业业绩下滑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概况 | 第28-32页 |
一、第一次股权激励 | 第28-29页 |
二、第二次股权激励 | 第29页 |
三、第三次股权激励 | 第29-32页 |
第五章 案例研究 | 第32-61页 |
第一节 三次股权激励比较 | 第32-40页 |
一、激励方式逐渐丰富 | 第32-34页 |
二、授予(行权)价格日趋合理 | 第34-35页 |
三、行权条件逐渐严格 | 第35-37页 |
四、激励数量反复变化 | 第37-39页 |
五、授予范围逐渐扩大 | 第39页 |
六、激励期限略有缩短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股权激励方案有效性分析 | 第40-53页 |
一、第一次股权激励方案有效性分析 | 第40-46页 |
二、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有效性分析 | 第46-50页 |
三、第三次股权激励方案有效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四、三次股权激励有效性总结 | 第52-53页 |
第三节 影响股权激励有效性因素分析 | 第53-58页 |
一、法律政策 | 第53-54页 |
二、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| 第54-55页 |
三、管理层的权力 | 第55-57页 |
四、管理层薪酬差异 | 第57-58页 |
第四节 进一步的研究 | 第58-61页 |
第六章 案例结论与启示 | 第61-64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61-62页 |
一、管理层权力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| 第61页 |
二、行权指标的设计影响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| 第61-62页 |
三、股权激励的性质影响股利分配政策 | 第62页 |
第二节 研究启示 | 第62-64页 |
一、完善治理结构 | 第62页 |
二、强化内部约束机制 | 第62-63页 |
三、建立综合行权指标体系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