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文言文教与学现状和原因分析 | 第14-24页 |
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| 第14-18页 |
一 教师教学现状 | 第14-16页 |
(一) 教学方法陈旧简单 | 第14-15页 |
(二) 教学内容单一狭窄 | 第15-16页 |
(三) 现代教学手段匮乏 | 第16页 |
二 原因分析 | 第16-18页 |
(一) 专业素养不够 | 第16-17页 |
(二) 应试教育观念顽固 | 第17-18页 |
(三) 开展教研教改条件不足 | 第18页 |
第二节 文言文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| 第18-24页 |
一 学生学习现状 | 第19-21页 |
(一) 兴趣不高 | 第19页 |
(二) 基础薄弱 | 第19-20页 |
(三) 对课堂教学普遍不满意 | 第20-21页 |
二 原因分析 | 第21-24页 |
(一) 教师未重视学习兴趣 | 第21-22页 |
(二) 基础知识教学效果差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对策一 加强文言文诵读教学 | 第24-32页 |
第一节 加强文言文诵读的意义 | 第24-26页 |
一 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 | 第24页 |
二 培养文言文语感 | 第24-25页 |
三 巩固文言基础,提高阅读能力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文言文诵读实施建议 | 第26-32页 |
一 开展别开生面的诵读准备 | 第26-27页 |
二 尝试多种诵读方法 | 第27-31页 |
三 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| 第31页 |
四 开展丰富的诵读活动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对策二 夯实文言文基础,优化字词句教学 | 第32-40页 |
第一节 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| 第33-34页 |
一 建立知识框架 | 第33页 |
二 归纳具体知识点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重点解决文言文词汇教学 | 第34-40页 |
一 重塑串讲法 | 第34-35页 |
二 重视联系法 | 第35-36页 |
(一) 纵向联系法 | 第35-36页 |
(二) 横向联系法 | 第36页 |
三 利用字形学习文言实词 | 第36-40页 |
(一) 借助字形探求本义 | 第37页 |
(二) 借助繁体字理解词义 | 第37-40页 |
第四章 对策三 彰显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,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| 第40-54页 |
第一节 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| 第40-43页 |
一 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传承文化的可能性 | 第40-41页 |
二 文言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| 第41页 |
三 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| 第41-43页 |
(一) 提高兴趣 | 第41-42页 |
(二) 健全学生人格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传承文化的方法 | 第43-54页 |
一 以“言”释“文” | 第43-44页 |
二 以“文”解“文” | 第44-48页 |
(一) 知人论世,积累文化 | 第44-45页 |
(二) 分析鉴赏文本,挖掘文化 | 第45-47页 |
(三) 从文章细节中品悟文化 | 第47-48页 |
三 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文化 | 第48-50页 |
四 在写作中弘扬文化 | 第50-54页 |
(一) 仿写训练 | 第50-51页 |
(二) 为人物写颁奖词 | 第51页 |
(三) 化用名句和利用课文素材,提炼语言 | 第51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6页 |
附录1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