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1-14页 |
·资优生的定义 | 第11-12页 |
·培养模式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·资优生培养的理论基础 | 第14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·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·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我国古代以唐宋时期为代表的资优生培养模式及特点 | 第19-25页 |
·唐朝时期资优生培养模式 | 第19-21页 |
·宋朝时期资优生培养模式 | 第21-22页 |
·唐宋时期资优生培养模式特点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我国近代育才中学和上海中学的资优生培养模式及特点. | 第25-31页 |
·育才学校的培养模式 | 第25-27页 |
·上海中学的培养模式 | 第27-28页 |
·我国近代资优生培养模式特点 | 第28-31页 |
第4章 我国现代贯穿大、中、小学阶段的资优生培养模式及特点 | 第31-43页 |
·科大少年班的培养模式 | 第31-34页 |
·天津实验小学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| 第34-36页 |
·中学资优教育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| 第36-40页 |
·我国现代资优生的培养模式特点 | 第40-43页 |
第5章 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的思考 | 第43-51页 |
·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的总结 | 第43-45页 |
·我国资优生现行培养模式的优势 | 第45页 |
·我国资优生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45-47页 |
·建议 | 第47-51页 |
·政策上加强对资优生培养的重视 | 第47页 |
·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| 第47-48页 |
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| 第48页 |
·协同多方力量推进资优教育 | 第48-51页 |
第6章 总结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