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第一节 研究对象 | 第7页 |
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7-10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说明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陈其钢五声性观念形成背景、具体运用及《蝶恋花》的创作 | 第12-27页 |
第一节 五声性观念的形成背景 | 第12-15页 |
一、成长经历 | 第13-14页 |
二、求学经历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五声音调用法回顾 | 第15-25页 |
第三节 《蝶恋花》的创作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《蝶恋花》中五声性技法分析 | 第27-64页 |
第一节 五声性旋律音调及旋法特征 | 第27-35页 |
一、完整的五声旋律 | 第27-29页 |
二、不完整的五声旋律 | 第29-30页 |
三、加入变音的五声旋律 | 第30-31页 |
四、多重五声性旋律的拼接 | 第31-32页 |
五、五声性旋律的多声部结合 | 第32-35页 |
第二节 五声性和声结构设计 | 第35-52页 |
一、三度叠置和弦 | 第35-37页 |
二、五声纵合性和弦 | 第37-39页 |
三、四五度结构和弦 | 第39-42页 |
四、二度音程的运用 | 第42-49页 |
五、综合运用 | 第49-52页 |
第三节 五声性旋律的调性处理手法 | 第52-64页 |
一、纵向扩张法 | 第52-56页 |
二、横向交替法 | 第56-64页 |
第三章 《蝶恋花》独特意蕴之体现 | 第64-75页 |
第一节 “静”之体现 | 第64-69页 |
一、幽然之静 | 第65-68页 |
二、动中有静 | 第68-69页 |
第二节 清之体现 | 第69-72页 |
一、音响的清澈凝练 | 第70页 |
二、表达意境的清雅 | 第70-72页 |
第三节 “润”之体现 | 第72-75页 |
结语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附录:陈其钢大事年表 | 第78-81页 |
后记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