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创新 | 第12-14页 |
2 相关研究回顾 | 第14-26页 |
·职业倦怠有关理论综述 | 第14-20页 |
·倦怠概念的产生 | 第14-15页 |
·职业倦怠理论模型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职业倦怠维度及量表的研究 | 第17-20页 |
·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 | 第20-26页 |
·个体本身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工作特点 | 第21-22页 |
·组织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职业特点 | 第23-26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6-40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6页 |
·变量设计 | 第26-31页 |
·人口学特征变量的设计 | 第27页 |
·职业倦怠的变量设计 | 第27页 |
·影响因素的变量设计 | 第27-31页 |
·研究模型 | 第31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31-33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33-35页 |
·基本情况 | 第33-34页 |
·职业倦怠调查部分 | 第34页 |
·影响因素调查部分 | 第34-35页 |
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测试 | 第35-40页 |
·效度测试 | 第35-38页 |
·信度测试 | 第38-40页 |
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| 第40-74页 |
·样本描述 | 第40-41页 |
·总体状况 | 第41-42页 |
·影响因素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1页 |
·职业倦怠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人口特征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2-54页 |
·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年龄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职位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学历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编制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岗位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各维度在工作年限上的差异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影响因素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工作负荷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| 第54-55页 |
·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| 第55页 |
·人际关系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| 第55-56页 |
·职业发展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组织支持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| 第57页 |
·组织公平与职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| 第57-58页 |
·影响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影响因素对情绪衰落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| 第58页 |
·影响因素对玩世不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影响因素对职业效能感低落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| 第59页 |
·调节效应分析 | 第59-74页 |
·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 | 第60-61页 |
·学历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| 第61-64页 |
·岗位类型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| 第64-67页 |
·工作年限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| 第67-70页 |
·编制在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间调节效应的检验 | 第70-74页 |
5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74-84页 |
·研究结论与讨论 | 第74-79页 |
·管理启示 | 第79页 |
·研究建议 | 第79-82页 |
·不足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·研究的局限性 | 第82页 |
·未来研究的展望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附录 | 第90-94页 |
致谢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