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锈钢点焊地铁车车体被动安全性及其吸能结构优化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·轨道车辆被动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薄壁吸能构件耐撞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耐碰撞车体设计标准 | 第15-16页 |
| ·本文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车辆碰撞仿真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| 第18-28页 |
| ·碰撞仿真的控制方程 | 第18-20页 |
| ·显式积分算法 | 第20-21页 |
| ·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| 第21-22页 |
| ·接触碰撞算法 | 第22-23页 |
| ·显式动力薄壳单元 | 第23-24页 |
| ·沙漏现象及控制 | 第24-25页 |
| ·列车碰撞能量的计算与分配 | 第25-2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不锈钢点焊地铁车车体强度分析 | 第28-45页 |
| ·车体结构特点 | 第28-31页 |
| ·车体有限元模型 | 第31-32页 |
| ·车体刚度与静强度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计算工况及其边界条件施加 | 第32-33页 |
| ·车体刚度与静强度分析评定标准 | 第33页 |
| ·刚度与静强度计算结果 | 第33-37页 |
| ·车体疲劳强度分析 | 第37-44页 |
| ·利用BS标准进行疲劳强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| 第38-40页 |
| ·车体疲劳载荷工况 | 第40-41页 |
| ·车体疲劳分析结果 | 第41-44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四章 不锈钢点焊地铁编组列车碰撞仿真分析 | 第45-61页 |
| ·车辆碰撞安全性设计理念 | 第45-48页 |
| ·车体耐撞性传统设计方法 | 第45页 |
| ·耐碰撞车体设计理念 | 第45-48页 |
| ·车体碰撞仿真模型 | 第48-52页 |
| ·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| 第49-50页 |
| ·接触设置 | 第50页 |
| ·计算与输出控制 | 第50-52页 |
| ·不同状态下两列编组列车的碰撞仿真分析 | 第52-60页 |
| ·满载编组列车 | 第52-56页 |
| ·整备编组列车 | 第56-60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五章 不锈钢点焊地铁车车体吸能结构优化设计 | 第61-83页 |
| ·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的理论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·变形模式的理论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·吸能特性的评价指标 | 第63-64页 |
| ·车体端部压溃管吸能特性的研究 | 第64-75页 |
| ·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| ·厚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| ·预变形的影响 | 第70-73页 |
| ·结构形状的影响 | 第73-75页 |
| ·吸能结构最终优化方案 | 第75-78页 |
| ·整车碰撞仿真对比试验验证 | 第78-8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7-88页 |
| 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