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26页 |
| ·豫北文化及历史沿革简述 | 第10-14页 |
| ·明代移民与豫北晋语的形成 | 第14-17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、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| 第17-23页 |
| ·发音合作人信息 | 第23-26页 |
| 第2章 豫北晋语音系 | 第26-54页 |
| ·孟州方言音系 | 第26-28页 |
| ·济源方言音系 | 第28-30页 |
| ·沁阳方言音系 | 第30-32页 |
| ·博爱方言音系 | 第32-33页 |
| ·武陟方言音系 | 第33-35页 |
| ·修武方言音系 | 第35-37页 |
| ·获嘉方言音系 | 第37-38页 |
| ·新乡方言音系 | 第38-40页 |
| ·凤泉方言音系 | 第40-41页 |
| ·辉县盘上音系 | 第41-43页 |
| ·卫辉方言音系 | 第43-45页 |
| ·淇县方言音系 | 第45-47页 |
| ·汤阴方言音系 | 第47-48页 |
| ·安阳方言音系 | 第48-50页 |
| ·林州方言音系 | 第50-54页 |
| 第3章 豫北晋语声母的演变 | 第54-78页 |
| ·中古声母今读 | 第54-66页 |
| ·九十年来怀庆故地精知庄章组声母在洪音前的演变 | 第66-78页 |
| 第4章 豫北晋语韵母的演变 | 第78-106页 |
| ·中古韵母今读 | 第78-95页 |
| ·单元音后显低化裂化 | 第95-97页 |
| ·阳声韵的演变 | 第97-101页 |
| ·辉县、林州方言中的链式音变 | 第101-106页 |
| 第5章 豫北晋语的入声 | 第106-160页 |
| ·入声概述 | 第106-116页 |
| ·豫北晋语中入声的舒化 | 第116-121页 |
| ·中古入声字在豫北晋语中的读音情况 | 第121-151页 |
| ·豫北晋语中古入声字的演变对比 | 第151-154页 |
| ·豫北晋语与周边方言中古入声的演变对比 | 第154-160页 |
| 第6章 豫北晋语的子变韵及其形成过程构拟 | 第160-210页 |
| ·子变韵与“子”尾的关系 | 第160-165页 |
| ·豫北晋语中的子变韵 | 第165-185页 |
| ·子变韵的形成分析 | 第185-193页 |
| ·孟州方言的子变韵与子变韵的形成构拟 | 第193-210页 |
| 第7章 豫北晋语的儿化与儿尾 | 第210-256页 |
| ·豫北晋语儿化概述 | 第210-226页 |
| ·修武方言儿化考察 | 第226-233页 |
| ·新乡方言儿化考察 | 第233-243页 |
| ·安阳方言的儿尾——兼论汉语方言化合式儿尾韵的形成次序 | 第243-2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56-262页 |
| 附录 | 第262-348页 |
| 致谢 | 第348-35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3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