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9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一)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四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一) 教师 | 第15-16页 |
(二) 初任教师 | 第16页 |
(三) 教师入职教育 | 第16-17页 |
五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六、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| 第17-19页 |
(一) 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(二) 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19-24页 |
一、关注与酝酿阶段(1972-1998) | 第19-20页 |
(一) 教师教育三段论的提出 | 第19页 |
(二) 教师试用期制度的废除 | 第19-20页 |
二、确立与发展阶段(1999-2007) | 第20-21页 |
(一) 教师入职教育制度的颁布 | 第20-21页 |
(二) 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| 第21页 |
三、改进与完善阶段(2008-至今) | 第21-24页 |
(一) 教师入职教育制度的修订 | 第21-22页 |
(二) 教师标准的问世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当代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构成 | 第24-41页 |
一、入职教育的目的 | 第24-25页 |
(一) 稳定师资队伍 | 第24页 |
(二) 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| 第24-25页 |
(三)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| 第25页 |
(四)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| 第25页 |
二、入职教育的标准与措施 | 第25-33页 |
(一) 相关标准 | 第25-31页 |
(二) 具体措施 | 第31-33页 |
三、入职教育的方式 | 第33-35页 |
(一) 教学观察 | 第34页 |
(二) 专业考查会 | 第34页 |
(三) 评估会 | 第34页 |
(四) 其他方式 | 第34-35页 |
四、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 | 第35-38页 |
(一) 英国政府的保障 | 第35-36页 |
(二) 地方教育当局与中诉机构的保障 | 第36页 |
(三) 所在学校的保障 | 第36-38页 |
五、入职教育的评价 | 第38页 |
(一) 评价的标准 | 第38页 |
(二) 评价的方式 | 第38页 |
六、入职教育的实践反馈 | 第38-41页 |
(一) 减小了教师的流失率 | 第38-39页 |
(二) 增强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| 第39页 |
(三) 培养了反思型教育工作者 | 第39页 |
(四)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当代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评价及对我国启示 | 第41-49页 |
一、当代英国入职教育的优势 | 第41-43页 |
(一) 强有力的的法律法规 | 第41-42页 |
(二) 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| 第42页 |
(三) 合理的评估体系 | 第42-43页 |
二、当代英国入职教育的不足 | 第43-44页 |
(一) 专业标准部分内容界定模糊,出现混乱现象 | 第43-44页 |
(二) 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未发挥预定功效 | 第44页 |
三、当代英国教师入职教育对我国的的启示 | 第44-49页 |
(一)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,以期在立法上保障初任教师的权益 | 第45页 |
(二)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,以期使各机构与人员职责分工合理 | 第45-46页 |
(三) 设立专业标准,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| 第46页 |
(四) 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,以期使入职培训灵活多样 | 第46-47页 |
(五) 完善师徒传帮带,以期进一步带动初任教师的成长 | 第47-48页 |
(六) 改进评估考核体制,以期增强入职培训的有效性 | 第48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