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8页 |
·选题依据与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16-24页 |
·国内外关于科技人才流动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外关于科技人才聚集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·国内外关于科技人才储备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6-28页 |
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| 第28-42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的相关概念 | 第28-32页 |
·区域 | 第28页 |
·科技人才 | 第28-31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 | 第31-32页 |
·系统论的相关理论 | 第32-35页 |
·系统 | 第32-33页 |
·系统论 | 第33-35页 |
·系统思维 | 第35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的相关基础理论 | 第35-42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35-37页 |
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相关理论 | 第37-39页 |
·组织边界理论 | 第39-42页 |
3 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的系统论研究 | 第42-62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的系统性分析 | 第42-46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| 第42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的含义 | 第42-43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的构成 | 第43-44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的特征 | 第44-45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的目标 | 第45-46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调控子系统的构成要素 | 第46-47页 |
·预测子系统的构成要素 | 第47-48页 |
·环境子系统的构成要素 | 第48-49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的作用机理分析 | 第49-59页 |
·调控子系统的作用机理 | 第49-51页 |
·预测子系统的作用机理 | 第51-52页 |
·环境子系统的作用机理 | 第52-57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的整体功能 | 第57-59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分析 | 第59-62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 | 第59-60页 |
·外部环境对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的作用 | 第60-62页 |
4 基于系统论的区域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现状分析——以中部地区为例 | 第62-96页 |
·中部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| 第62-75页 |
·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现状 | 第62-64页 |
·科技人才队伍质量现状 | 第64-65页 |
·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现状 | 第65-70页 |
·科技人才队伍科技投入现状 | 第70-74页 |
·科技人才队伍政策现状 | 第74-75页 |
·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| 第75-92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系统存在的问题 | 第75-79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调控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| 第79-81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预测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| 第81-87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环境子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| 第87-92页 |
·中部地区现有科技人才储备系统产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92-96页 |
·全区域尚未形成主动吸纳科技人才的思想观念 | 第92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造成人才吸引能力不足 | 第92-94页 |
·区域科技人才市场化配置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| 第94-96页 |
5 基于系统论的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模式构建 | 第96-110页 |
·中部地区构建科技人才储备模式的必要性 | 第96-97页 |
·中部地区未来科技人才稀缺程度增强 | 第96页 |
·中部地区未来科技人才吸纳难度加大 | 第96页 |
·中部地区未来科技人才吸引成本增加 | 第96-97页 |
·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的比较优势与有利条件 | 第97-100页 |
·经济崛起初显 | 第97-98页 |
·产业特色鲜明 | 第98-99页 |
·内需潜力巨大 | 第99页 |
·交通网络便利 | 第99-100页 |
·区位优势突出 | 第100页 |
·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模式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| 第100-102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模式构建的目标 | 第100-101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模式构建的原则 | 第101-102页 |
·基于系统论的中部地区科技人才储备模式 | 第102-110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模式的构建 | 第102-103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模式的运行机制 | 第103-105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的筹备规划阶段 | 第105-106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的运行配置阶段 | 第106-108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的退出淘汰阶段 | 第108-110页 |
6 中部地区构建科技人才储备模式的保障措施 | 第110-116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的组织保障 | 第110-111页 |
·建立人才储备工作办公室 | 第110页 |
·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 | 第110-111页 |
·设立人才培训与服务机构 | 第111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的运行保障 | 第111-113页 |
·制定区域科技人才储备规划 | 第111页 |
·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| 第111-112页 |
·建立科技人才储备专项基金,持续增加资金投入 | 第112页 |
·加强科技人才储备工作的管理与监控 | 第112-113页 |
·科技人才储备的环境保障 | 第113-116页 |
·构筑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环境 | 第113页 |
·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的市场环境 | 第113-114页 |
·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 | 第114页 |
·优化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科技环境 | 第114页 |
·培育具有创新、包容、开放、学习特质的文化环境 | 第114-115页 |
·打造公平的经济报酬环境 | 第115-116页 |
7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| 第116-120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16-117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17-118页 |
·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