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6页 |
一、 对研究文献的横向整理 | 第11-14页 |
二、 对研究文献的纵向整理 | 第14-16页 |
第一部分 公民教育研究进路分析及其选择 | 第16-22页 |
一、 本文研究对象之界定 | 第16-17页 |
二、 反思社会学视角的选择及其方法论意义 | 第17-22页 |
第二部分 反思社会学的应用理性主义立场及其概念工具 | 第22-29页 |
一、 应用理性主义 | 第22页 |
二、 场域、惯习即权力场域概念工具 | 第22-29页 |
(一) 场域 | 第22-24页 |
(二) 惯习 | 第24-25页 |
(三) 权力场域 | 第25-26页 |
(四) 场域分析环节 | 第26-29页 |
第三部分 公民教育话语空间的产生 | 第29-38页 |
一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与理论界的产生 | 第29-32页 |
二、 思想界与知识界之成型 | 第32-34页 |
三、 教育学界 | 第34-38页 |
第四部分 90 年代以来大陆公民教育话语之分析 | 第38-77页 |
一、 思想政治教育界与教育界公民教育话语之于权力话语的依附 | 第38-50页 |
(一) 80 年代权力话语的援引 | 第40-41页 |
(二) 对 90 年代权力话语的直接依托 | 第41-46页 |
(三) 脱离权力话语之外的政治合法性论证 | 第46-48页 |
(四) 划清与革命意识形态界限 | 第48-50页 |
二、 思想界 | 第50-56页 |
(一) 爱国主义 | 第52-53页 |
(二) 五阶段历史叙事的思想特征 | 第53-54页 |
(三) 一个经典个案——雷骥对研究立场的社会位置界定 | 第54-56页 |
三、 公民教育内涵及相关界定 | 第56-67页 |
(一) 比较研究 | 第56-57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双重身份之二: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支配 | 第57-62页 |
(三) 内涵界定中的研究取向 | 第62-64页 |
(四) 公民教育的两个内涵界定之分析 | 第64-67页 |
四、 教育界与思想政治教育界公民教育知识生产之场域结构效应 | 第67-77页 |
(一) 教育依据 | 第67-69页 |
(二) 德育界与思想政治教育界对待公民教育的态度 | 第69-72页 |
(三) 教育目的与广义的公民教育 | 第72-75页 |
(四) 公民教育外延界定 | 第75-77页 |
第五部分 一些初步结论 | 第77-78页 |
注释 | 第78-79页 |
文中综述及引用的公民教育文献(从 90 年代开始) | 第79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4页 |
后记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