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杂粮营销的发展对国民健康需求的满足具有重要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发展杂粮营销将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| 第11页 |
·发展杂粮营销有利于满足国际需求,为我区出口创汇做贡献 | 第11页 |
·杂粮营销相关文献回顾及评介 | 第11-15页 |
·营销学理论 | 第12-13页 |
·有关杂粮国外营销理论 | 第13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·基本概念界定及内涵 | 第16页 |
·杂粮食品 | 第16页 |
·市场营销 | 第16页 |
·杂粮食品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·消费者行为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市场细分及 4ps 理论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内蒙古杂粮食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| 第18-28页 |
·内蒙古特色杂粮产业外部条件分析 | 第18-21页 |
·经济因素 | 第18-19页 |
·国际经济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经济 | 第19页 |
·政策因素 | 第19-20页 |
·加入 WTO | 第19-20页 |
·西部大开发 | 第20页 |
·财政支农补贴 | 第20页 |
·社会因素 | 第20-21页 |
·产品需求类别 | 第20-21页 |
·人口老龄化 | 第21页 |
·内蒙古特色杂粮产业内部条件分析 | 第21-25页 |
·优势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生产优势 | 第21-22页 |
·品质优势 | 第22页 |
·产业化优势 | 第22页 |
·成本利润和技术优势 | 第22-23页 |
·面积优势 | 第23页 |
·杂粮文化优势 | 第23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23-25页 |
·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| 第23-24页 |
·产品质量差,优质品率不高 | 第24页 |
·生产技术水平低 | 第24页 |
·产品附加值低,深加工水平不高 | 第24页 |
·缺乏品牌产品与龙头企业 | 第24页 |
·科研重视程度较低 | 第24-25页 |
·物流问题 | 第25页 |
·信息劣势 | 第25页 |
·我国杂粮主产区及优良品种 | 第25-28页 |
·我国杂粮主产区简介 | 第25-26页 |
·长城沿线区、黄土高原中北部区 | 第25页 |
·云贵高原中北部区 | 第25页 |
·青藏高原东北区、东南区 | 第25页 |
·内蒙古自治区 | 第25-26页 |
·各产区优良杂粮品种 | 第26页 |
·内蒙古杂粮企业的竞争机会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内蒙古杂粮食品消费者行为分析 | 第28-39页 |
·调研问卷调查过程和样本情况 | 第28页 |
·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和态度 | 第28-30页 |
·消费者杂粮的消费和购买行为 | 第30-34页 |
·消费者对杂粮的购买意愿及主要影响因素 | 第34-39页 |
第五章 内蒙古杂粮食品市场营销策略的构建 | 第39-50页 |
·市场细分变量的选取 | 第39-40页 |
·根据变量因素进行的市场细分 | 第40-41页 |
·按地理因素划分 | 第40页 |
·按人文因素划分 | 第40页 |
·按年龄细分 | 第40页 |
·按收入细分 | 第40页 |
·根据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市场细分 | 第40-41页 |
·目标市场特征描述 | 第41页 |
·4Ps 营销策略 | 第41-49页 |
·产品策略组合 | 第41-43页 |
·培育优良品种,优先发展优势品类 | 第41页 |
·改进加工流程 | 第41页 |
·加强杂粮品牌营销 | 第41-42页 |
·产品包装小而时尚 | 第42-43页 |
·树立杂粮产品的整体观 | 第43页 |
·价格策略组合 | 第43-44页 |
·影响杂粮食品价格的因素 | 第43-44页 |
·杂粮食品定价策略选择 | 第44页 |
·分销策略组合 | 第44-46页 |
·直接分销渠道和间接分销 | 第44-45页 |
·销售终端的选择 | 第45页 |
·创新渠道,连锁经营 | 第45页 |
·内蒙古杂粮的网络营销 | 第45-46页 |
·促销策略组合 | 第46-49页 |
·知识营销策略 | 第46页 |
·广告策略 | 第46-47页 |
·文化促销策略 | 第47页 |
·事件营销策略 | 第47-4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6页 |
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| 第56-57页 |
后记与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