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生抑郁的团体干预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. 绪论 | 第8-1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·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2. 抑郁的团体干预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7页 |
·国外抑郁的团体干预研究 | 第10-13页 |
·PRP 干预方案 | 第10页 |
·RAP 干预方案 | 第10-12页 |
·CWD-A 干预方案 | 第12-13页 |
·PGC 干预方案 | 第13页 |
·国内抑郁的团体干预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青少年抑郁的小组治疗 | 第13-14页 |
·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集体心理治疗 | 第14-15页 |
·已有研究的述评 | 第15-17页 |
3. 高中生抑郁的团体干预方案的编制 | 第17-2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·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7-19页 |
·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 | 第17页 |
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伯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| 第18页 |
·罗杰斯的个人中心治疗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高中生抑郁的主要表现 | 第19页 |
·高中生抑郁团体干预的优势 | 第19-20页 |
·干预方案的编制流程 | 第20页 |
·专家评价与修订 | 第20页 |
·前期的小样本实验 | 第20页 |
·高中生抑郁的团体干预方案基本构架 | 第20-22页 |
4. 研究方法 | 第22-29页 |
·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2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22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2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22-23页 |
·SCL-90 症状自评量表 | 第22-23页 |
·CES-D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| 第23页 |
·访谈法 | 第23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23-24页 |
·干预程序 | 第24-25页 |
·干预准备 | 第24页 |
·干预方法 | 第24页 |
·实施过程 | 第24-25页 |
·评价阶段 | 第25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25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25-29页 |
·定量的研究结果 | 第25-27页 |
·定性的研究结果 | 第27-29页 |
5. 讨论 | 第29-31页 |
·高中生抑郁的团体干预方案的分析 | 第29页 |
·实验组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性降低的分析 | 第29页 |
·对照组学生的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组学生干预效果的分析 | 第30-31页 |
6. 研究总结 | 第31-32页 |
·本研究的不足 | 第31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31-32页 |
7. 结论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6页 |
附录1:高中生抑郁的团体干预方案 | 第36-40页 |
附录2: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(CES-D) | 第40-41页 |
附录3:访谈内容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