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8页 |
第一节 国内钱锺书研究 | 第20-31页 |
·国内对钱锺书文化身份的研究 | 第20-29页 |
·国内对“钱锺书与翻译”的研究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海外钱锺书研究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| 第33-36页 |
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论文结构 | 第36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二章 《谈艺录》汉英译释中的隐形与竞争 | 第38-63页 |
第一节 换装:典丽古雅的文学语言包裹一切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译者隐形、汉语优先:原作者用汉语文言说话 | 第39-48页 |
·语序变迁:叙事挪前、表态置后 | 第41-46页 |
·重复替代单述 | 第46页 |
·并列结构中的语序调整 | 第46-47页 |
·陈述替代疑问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全盘打乱、文本重构:意义框架中的个性化翻译 | 第48-56页 |
·全盘打乱、以“意”为中心的重写 | 第48-51页 |
·以“喻”为中心改变主体结构 | 第51-52页 |
·以简代繁 | 第52-54页 |
·以动代静、以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翻译名词短语 | 第54-56页 |
第四节 小结与阐发 | 第56-63页 |
第三章 《谈艺录》汉英译释中的创新与突围 | 第63-100页 |
第一节 突围之“失”:“质”而能“雅”、创建新文本 | 第64-85页 |
·夹写夹译:译中有写、写中有译 | 第64-68页 |
·借译为文:学术上的“拿来主义” | 第68-70页 |
·围绕学术“关键词”的汉、英比照 | 第70-75页 |
·意译为主、服务读者 | 第75-85页 |
·以“实”译“虚” | 第75-78页 |
·以“义”译词 | 第78页 |
·以典译典 | 第78-83页 |
·意译之外:直译与顺译 | 第83-85页 |
第二节 “斧削”之“失”:编译概括和主旨指陈 | 第85-89页 |
第三节 “拓展”之“失”:添加附益、佐以评论 | 第89-93页 |
·添加情境:用故事讲述观点 | 第89-90页 |
·添加属性描述或评判性话语 | 第90-93页 |
·添加背景 | 第93页 |
第四节 小结与阐发 | 第93-100页 |
第四章 钱锺书的翻译观:“换器弹曲”、“失”本成译和译之“化境” | 第100-123页 |
第一节 译之“名”:“换器弹曲” | 第103-107页 |
·“翻”:“翻转花毯” | 第104-105页 |
·“译”:“误解”和“误告” | 第105页 |
·翻译之喻:“嚼饭与人”与“换器弹曲” | 第105-107页 |
第二节 译之“实”:“失”本成译 | 第107-112页 |
·“失”之一:对原著的删削 | 第107-108页 |
·“失”之二:对原文的附益 | 第108-109页 |
·“失”之三:文亦失本、质亦失本 | 第109-112页 |
第三节 译之“化”:变则“通”、“通”则“不隔” | 第112-117页 |
·换个角度看“化境”:钱锺书不设翻译标准 | 第113-114页 |
·在理论与实践之间: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分离 | 第114-115页 |
·“讹”与“诱”:翻译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作用 | 第115-117页 |
第四节 钱锺书视角下的文本竞争观 | 第117-121页 |
·不拘原文的个性化表达构成翻译文本的独立价值 | 第118-119页 |
·在意义范围内译作与原作的竞争 | 第119-121页 |
·可译性:意义的诠释来自语言的应用 | 第119-120页 |
·意义表达的竞争性:译作可以高于原作 | 第120-121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123-128页 |
第一节 钱锺书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翻译理论家 | 第123-124页 |
第二节 钱锺书是贯彻自己翻译思想、技巧娴熟的翻译家 | 第124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34页 |
附录一 | 第134-150页 |
附录二 | 第150-200页 |
附录三 | 第200-201页 |
后记 | 第2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