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识教育的文化透视
| 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| 引言 | 第14-18页 |
| 一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4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4-17页 |
| 三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| 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| 第一章 基本概念辨析 | 第18-27页 |
| 第一节 通识教育的定义辨析 | 第18-24页 |
| ·前现代的观点 | 第18-19页 |
| ·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 | 第18-19页 |
| ·人本主义与通识教育 | 第19页 |
| ·现代西方的观点 | 第19-20页 |
| ·通识教育的产生 | 第19页 |
| ·通识教育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| ·现代中国的观点 | 第20-21页 |
| ·当代中国的观点 | 第21-22页 |
| ·香港和台湾的观点 | 第21页 |
| ·内地的观点 | 第21-22页 |
| ·本文的择取 | 第22-24页 |
| ·择取的缘由 | 第22-23页 |
| ·通识教育——作为提供共同文化根基的教育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节 文化定义的辨析 | 第24-27页 |
| 第二章 通识教育背后的价值观 | 第27-33页 |
| ·博雅人格的养成 | 第27-28页 |
| ·博雅与通识 | 第27页 |
| ·情趣高尚与自由人格 | 第27-28页 |
| 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通 | 第28-31页 |
| ·两者的分裂 | 第28-29页 |
| ·中国的贯彻 | 第29-30页 |
| ·西方的践行 | 第30-31页 |
| ·守护人类的基本价值 | 第31-33页 |
| ·通识教育与基本价值 | 第31-32页 |
| ·真善美的追求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通识中蕴含的思维方式 | 第33-38页 |
| ·什么是思维方式 | 第33页 |
| ·整体思维 | 第33-36页 |
| 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 | 第33-34页 |
| ·西方文化中的整体思维 | 第34-35页 |
| ·通识教育与整体知识观 | 第35-36页 |
| ·贯通思维 | 第36-38页 |
| ·中国式贯通 | 第36页 |
| ·西式贯通 | 第36-37页 |
| ·通识与贯通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支持通识教育的集体无意识 | 第38-43页 |
| ·集体无意识的涵义 | 第38-39页 |
| ·包容宇宙万有的胸襟 | 第39-40页 |
| ·包容的哲学根基 | 第39页 |
| ·通识与包容 | 第39-40页 |
| ·珍视传统 | 第40-43页 |
| ·传统的遗失 | 第41-42页 |
| ·回到经典 | 第42-43页 |
| 第五章 新时代文化战略需要的通识教育 | 第43-51页 |
| ·新时代的文化战略 | 第43-47页 |
| ·多元文化的对话 | 第43-44页 |
| ·本土文化的提升 | 第44-46页 |
| ·文化根本价值的确立 | 第46-47页 |
| ·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的通识教育 | 第47-51页 |
| ·包容、贯通不同文明基本价值的教育 | 第47-48页 |
| ·珍视传统的教育 | 第48-49页 |
| ·培育心灵完整、和谐的人的教育 | 第49-51页 |
| 结语 | 第51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60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