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理论价值 | 第8-9页 |
·实用价值 | 第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篇章中连接成分研究述评 | 第10-17页 |
·篇章中连接成分研究概况 | 第10-14页 |
·从文章学的角度看 | 第10页 |
·从语法学的角度看 | 第10-11页 |
·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看 | 第11-13页 |
·小结 | 第13-14页 |
·总结关系连接成分的研究概况 | 第14-17页 |
·从文章学的角度看 | 第14-15页 |
·从语法学的角度看 | 第15页 |
·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看 | 第15页 |
·从修辞学的角度看 | 第15-17页 |
第三章 总结连接成分的种类、位置与管界 | 第17-22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的种类 | 第17-18页 |
·对前面己说过的话进行归纳、评论,是对前述事件的总结 | 第17-18页 |
·对未来事件作出的展望 | 第18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的位置 | 第18-19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的管界 | 第19-22页 |
·小句与小句之间连接成分的管界问题 | 第19-20页 |
·句子与句子之间连接成分的管界问题 | 第20页 |
·段落之间连接成分的管界问题 | 第20-22页 |
第四章 总结连接成分连接的前后项的多重差异 | 第22-32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| 第22-28页 |
·并列关系 | 第22-23页 |
·递进关系 | 第23页 |
·总分关系 | 第23-24页 |
·分总关系 | 第24页 |
·因果关系 | 第24-25页 |
·推理关系 | 第25-26页 |
·解释关系 | 第26-27页 |
·转折关系 | 第27页 |
·条件关系 | 第27-28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前后项的逻辑关系 | 第28-30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前后项是相容关系 | 第28-30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前后项是不相容关系 | 第30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前后项的语体色彩 | 第30-32页 |
·前后项语体色彩一致 | 第31页 |
·前后项语体色彩不一致 | 第31-32页 |
第五章 总结连接成分篇章衔接的实现方式 | 第32-40页 |
·从篇章角度看总结连接成分篇章衔接的实现方式 | 第32-34页 |
·从主位、述位角度考察总结连接成分篇章衔接的实现方式 | 第32-33页 |
·从词汇衔接角度来考察总结连接成分篇章衔接的实现方式 | 第33-34页 |
·从前后项关系看总结连接成分篇章衔接的实现方式 | 第34-40页 |
·化实为虚的方式 | 第34-35页 |
·化虚为实的方式 | 第35-36页 |
·前后呼应的方式 | 第36-37页 |
·比喻的方式 | 第37页 |
·设问的方式 | 第37页 |
·下定义的方式 | 第37-38页 |
·保持叙述对象一致性的方式 | 第38页 |
·变更叙述对象的方式 | 第38-40页 |
第六章 总结连接成分的语用功能 | 第40-46页 |
·揭示主题 | 第40-41页 |
·表示强调 | 第41-42页 |
·表示话题的结束 | 第42-43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的篇章内在连接性功能 | 第43-44页 |
·总结连接成分的篇章信息性功能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