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车辆工程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车辆理论及试验论文

铁道车辆碰撞以及结构优化的仿真研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26页
 1.1 前言第9-10页
 1.2 薄壁结构撞击的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1.3 国内外汽车碰撞仿真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1.4 国内外铁道车辆碰撞仿真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1.5 用于车辆碰撞仿真研究的软件第15-18页
 1.6 用于车辆碰撞仿真研究的假人模型第18-20页
 1.7 用于车辆碰撞仿真研究的安全法规第20-25页
 1.8 本文研究内容第25-26页
第二章 车辆碰撞仿真的理论研究第26-49页
 2.1 非线性有限元的发展第26-27页
 2.2 车辆碰撞仿真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第27-33页
 2.3 材料模型第33-36页
 2.4 几何非线性板壳单元的一般列式第36-39页
 2.5 接触算法第39-44页
 2.6 摩擦力的计算第44-46页
 2.7 沙漏控制方法第46-47页
 2.8 刚性墙的处理第47-48页
 2.9 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三章 铁道车辆仿真分析第49-78页
 3.1 引言第49页
 3.2 PAM/CRASH软件介绍第49-50页
 3.3 车体几何模型的建立第50-52页
 3.4 车体有限元建模第52-56页
 3.5 单节车厢与固定刚性墙的碰撞分析第56-65页
 3.6 单节车厢与可移动刚性墙的碰撞分析第65-69页
 3.7 车体与可变形障碍物的碰撞分析第69-71页
 3.8 碰撞后车体的爬车分析第71-74页
 3.9 碰撞后车体的脱轨分析第74-75页
 3.10 并行计算第75-77页
 3.11 本章小结第77-78页
第四章 牵引梁碰撞吸能特性的动态优化第78-93页
 4.1 引言第78-80页
 4.2 正交试验设计第80-81页
 4.3 曲线拟合第81-84页
 4.4 响应面法第84-87页
 4.5 子区域调整第87-88页
 4.6 牵引梁碰撞吸能特性的动态优化第88-92页
 4.7 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五章 结论第93-97页
 5.1 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第93-95页
 5.2 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点第95-96页
 5.3 建议与展望第96-97页
参考文献第97-104页
致谢第104-105页
个人简介第105页

论文共10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比较研究
下一篇:采用曲面四边形单元分析张力膜结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