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比较研究
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5页 |
(一) 训诂术语的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1、训诂术语研究的总体情况 | 第7-8页 |
2、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研究情况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1、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2、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三) 本题的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1、研究时间 | 第11页 |
2、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(四) 研究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方法 | 第12-14页 |
1、断代研究与历史比较研究相结合 | 第12-13页 |
2、统计法与例举法相结合 | 第13页 |
3、描写与分析相结合 | 第13-14页 |
(五) 本题的研究步骤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训诂术语概说 | 第15-21页 |
(一) 训诂术语的界定 | 第15-19页 |
1、现代术语学理论 | 第15-16页 |
2、传统意义上的训诂术语 | 第16-17页 |
3、本文训诂术语的判定依据 | 第17页 |
4、训诂学的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5、本文探讨的训诂术语 | 第18页 |
6、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句式 | 第18-19页 |
(二) 训诂术语的源流概说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 | 第21-66页 |
(一) 曰、为、谓之、之谓 | 第21-29页 |
(二) 谓、言 | 第29-36页 |
(三) 称 | 第36-37页 |
(四) 斥、指 | 第37-39页 |
(五) 犹、亦 | 第39-45页 |
(六) 所以 | 第45-46页 |
(七) 貌、然、意 | 第46-51页 |
(八) 声 | 第51-52页 |
(九) 属、之属 | 第52-54页 |
(十) 辞、发声 | 第54-56页 |
(十一) 读曰、读为、读当为、读如、读当如 | 第56-61页 |
(十二) 之言、之为言 | 第61-63页 |
(十三) 当作、当为 | 第63-64页 |
(十四) 重言、互辞 | 第64-66页 |
第四章 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比较 | 第66-75页 |
(一) 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分析 | 第66-68页 |
1、对《毛传》训诂术语体系的分析 | 第66-67页 |
2、对《郑笺》训诂术语体系的分析 | 第67-68页 |
(二) 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比较 | 第68-73页 |
1、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体系的比较 | 第68-69页 |
2、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形式、功能的比较 | 第69-73页 |
(三) 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的缺陷 | 第73-75页 |
1、缺乏单义性 | 第73页 |
2、使用的随意性 | 第73-75页 |
第五章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变化原因分析 | 第75-78页 |
(一) 词汇系统的因素 | 第75-76页 |
(二) 认识程度的因素 | 第76-77页 |
(三) 训诂学家的主观因素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8-80页 |
第七章 附录《毛传》、《郑笺》训诂术语用例表 | 第80-117页 |
参考文献书目 | 第117-119页 |
后记 | 第119页 |
声明 | 第119-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