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 | 第1-7页 |
摘 要 | 第7-8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8-19页 |
1 食用色素 | 第8页 |
2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| 第8-10页 |
·类胡萝卜素类色素 | 第9页 |
·黄酮类色素 | 第9页 |
·花青苷类色素 | 第9页 |
·卟啉类色素 | 第9页 |
·其他类色素 | 第9-10页 |
·红曲 | 第9页 |
·姜黄色素 | 第9页 |
·紫草红 | 第9-10页 |
3 紫甘薯红色素 | 第10-14页 |
·概述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·PSPC的成分和结构 | 第11页 |
·PSPC的理化性质 | 第11-13页 |
·溶解性能 | 第11-12页 |
·pH值对PSPC的影响 | 第12页 |
·PSPC的耐热性 | 第12页 |
·PSPC的耐光性 | 第12页 |
·PSPC的抗氧化还原性 | 第12-13页 |
·PSPC的生物学活性 | 第13页 |
·PSPC的抗氧化功能 | 第13页 |
·PSPC的抗肿瘤功能 | 第13页 |
·PSPC的抗高血糖功能 | 第13页 |
·PSPC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 | 第13-14页 |
·PSPC在食品行业上的应用 | 第13页 |
·PSPC在化妆品行业上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·PSPC在药品行业上的应用 | 第14页 |
·加快PSPC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| 第14页 |
4 天然色素的提取 | 第14-16页 |
·浸提法 | 第14-15页 |
·微波萃取法 | 第15页 |
·微波萃取的原理 | 第15页 |
·微波萃取的工艺流程 | 第15页 |
·微波萃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| 第15页 |
·超临界液体萃取 | 第15-16页 |
·超声波提取法 | 第16页 |
·生物技术生产天然色素 | 第16页 |
5 天然色素的精制 | 第16-17页 |
·酶精制法 | 第16页 |
·超滤精制法 | 第16-17页 |
·吸附树脂精制法 | 第17页 |
·凝胶层析法 | 第17页 |
6 提高天然色素稳定性的措施 | 第17-18页 |
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部分 PSPC的制备 | 第19-29页 |
1 材料、药品及仪器 | 第19页 |
·材料 | 第19页 |
·药品 | 第1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19页 |
2 方法 | 第19-22页 |
·PSPC的提取 | 第19-21页 |
·制样 | 第19页 |
·提取剂的选择 | 第19-20页 |
·正交试验选择提取条件 | 第20页 |
·单因素试验 | 第20-21页 |
·柠檬酸浓度的选择 | 第20页 |
·料液比的选择 | 第20页 |
·提取温度的选择 | 第20-21页 |
·提取时间的选择 | 第21页 |
·提取率计算 | 第21页 |
·PSPC提取液的浓缩 | 第21页 |
·PSPC的纯化 | 第21-22页 |
·树脂的预处理 | 第21-22页 |
·粗品的纯化 | 第22页 |
·产率及色价的测定 | 第22页 |
·产率的计算 | 第22页 |
·色价的测定 | 第22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8页 |
·苋菜红标准曲线 | 第22-23页 |
·不同提取剂对PSPC提取产率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正交试验选择提取条件 | 第23-24页 |
·柠檬酸浓度对PSPC提取产率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料液比对PSPC提取产率的影响 | 第25页 |
·温度对PSPC提取产率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时间对PSPC提取产率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PSPC制备工艺 | 第27页 |
·PSPC的纯品 | 第27-28页 |
4 讨论 | 第28-29页 |
第三部分 PSPC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| 第29-45页 |
1 材料 | 第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9页 |
2 方法 | 第29-35页 |
·PSPC的抗氧化作用 | 第29-32页 |
·PSPC清除O2.-能力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·试剂 | 第29-30页 |
·样品 | 第30页 |
·操作 | 第30页 |
·O2.-清除率的计算 | 第30页 |
·PSPC清除.OH能力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试剂 | 第30页 |
·样品 | 第30-31页 |
·操作 | 第31页 |
·OH清除率的计算 | 第31页 |
·PSPC体内抗氧化能力测定 | 第31-32页 |
·小鼠血清SOD活力测定 | 第31-32页 |
·小鼠皮肤SOD活力测定 | 第32页 |
·PSPC的抑菌作用 | 第32-34页 |
·指示菌株 | 第32页 |
·样品 | 第32页 |
·微生物培养基 | 第32页 |
·菌种活化 | 第32-33页 |
·PSPC对指示菌株的敏感性测试 | 第33页 |
·最低抑菌浓度(MIC)、最低杀菌浓度(MBC)的确定 | 第33页 |
·PSPC对菌体的作用(以E.Coli为例) | 第33-34页 |
·生长曲线的绘制 | 第33页 |
·SDS-PAGE电泳 | 第33-34页 |
·PSPC抑瘤试验 | 第34-35页 |
·实验动物及瘤株 | 第34页 |
·小鼠S180肉瘤腹水瘤细胞的传代培养 | 第34页 |
·癌细胞接种诱发实体瘤 | 第34页 |
·PSPC的给药方式及分组 | 第34页 |
·抑瘤率和体重变化率的计算 | 第34页 |
·PSPC对荷瘤小鼠机体的活性修复 | 第34页 |
·数据分析和处理 | 第34-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3页 |
·PSPC的抗氧化作用 | 第35-37页 |
·PSPC清除O2.-能力的测定结果 | 第35页 |
·PSPC清除.OH能力的测定结果 | 第35-36页 |
·PSPC体内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| 第36-37页 |
·PSPC对小鼠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PSPC对小鼠皮肤SOD活力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PSPC的抑菌作用实验结果 | 第37-41页 |
·PSPC对四种指示菌的抑制作用 | 第37-39页 |
·PSPC对E.Coli生长曲线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PSPC对E.Coli菌体蛋白SDS-PAGE谱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PSPC对小鼠肉瘤S180抑制作用的测试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PSPC对患S180小鼠血清几项生化指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对GSH-Px活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对SOD活性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对MDA含量的影响 | 第43页 |
4 讨论 | 第43-45页 |
结 论 | 第45-46页 |
ABSTRACT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 谢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