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3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1 、 “诗教”与“诗教”回归 | 第8-14页 |
·“诗教”界说 | 第8-9页 |
·“诗教”传统 | 第9-10页 |
·“诗教”失落 | 第10-12页 |
·“诗教”回归的呼唤 | 第12-14页 |
2 、 中学语文教学呼唤“诗教”回归的缘由 | 第14-22页 |
·提高人文素质、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之所需 | 第14-15页 |
·发展学生形象思维、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之所需 | 第15-19页 |
·陶冶学生美的情感、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之所需 | 第19-22页 |
·能让学生欣赏诗歌再现的自然山水美 | 第19页 |
·能让学生感受诗歌流露的人情人性美 | 第19-20页 |
·能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人格精神美 | 第20-21页 |
·能让学生鉴别诗歌异彩纷呈的风格美 | 第21-22页 |
3 、 实现中学语文教学“诗教”回归的策略 | 第22-34页 |
·语文教师:诗意地生活着 | 第22-24页 |
·诗歌教学要有科学合理、行之有效的方法 | 第24-30页 |
·诵读吟咏--诗歌教学的基石 | 第24-26页 |
·揣摩意境--诗歌教学的核心 | 第26-29页 |
·品味诗歌语言,领会诗的意境 | 第26-27页 |
·运用诗歌“意象”,走进诗的意境 | 第27-28页 |
·运用联想和想象,再现诗歌形象,把握诗的意境 | 第28-29页 |
·诗歌改写、诗歌写作--诗歌教学的升华 | 第29-30页 |
·现行教育、考试制度要对诗歌教学进行正确引导 | 第30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注释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附录: 语文新课程标准及高中教学大纲规定背诵的古诗词分布表 | 第38-41页 |
后记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