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人名称谓词汇的研究现状、研究意义及姓氏的源流 | 第9-14页 |
一、人名称谓词汇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 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二、姓氏名字的产生发展状况 | 第11-13页 |
(一) 姓:部落的标志——部落间进行婚姻时辨别血缘的需要 | 第11页 |
(二) 氏:部落的分支 | 第11-12页 |
(三) 名:部落家族内部相互辨识称呼的需要 | 第12页 |
(四) 字:由于习俗的原因在名丧失部分辨识功能后产生的对名的替代称谓 | 第12-13页 |
三、小结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姓、氏、名、字的消长与融合及人名称谓词汇常见的构成类型 | 第14-21页 |
一、姓、氏、名、字消长与融合 | 第14-16页 |
(一) 姓、氏、名、字的增多和减少及其区别与联系 | 第14-15页 |
(二) 姓、氏、名、字的融合 | 第15-16页 |
二、人名称谓词汇常见的构成类型 | 第16-20页 |
(一) 其它的有关人名的称谓 | 第16-17页 |
(二) 姓、氏、名、字、官职、谥号、郡望等称谓的排列顺序问题 | 第17-20页 |
三、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关于《南部新书》及其人名称谓词汇 | 第21-45页 |
一、史料笔记《南部新书》及其人名称谓词汇概述 | 第21-41页 |
(一) 关于《南部新书》 | 第21-23页 |
(二) 《南部新书》中的人名称谓词汇数据统计情况 | 第23-41页 |
二、《南部新书》中的人名称谓词汇在数据上的总体特点 | 第41-44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:唐时主流的思想文化意识在《南部新书》人名称谓词汇中的体现 | 第45-56页 |
一、宗法制度 | 第45-46页 |
二、文化内涵 | 第46-53页 |
(一) 唐时所尊崇的宗教、文化内涵 | 第47页 |
(二) 《南部新书》中的人名称谓对释家文化的折射 | 第47-48页 |
(三) 《南部新书》中的人名称谓对儒家文化的折射 | 第48-51页 |
(四) 《南部新书》中的人名称谓对道家文化的折射 | 第51-53页 |
三、人名称谓词汇往后的发展趋势 | 第53-55页 |
(一) 社会功能 | 第53-54页 |
(二) 个体的表示 | 第54页 |
(三) 构成的日益简化 | 第54页 |
(四) 形式和心理认知的逐渐淡化 | 第54-55页 |
四、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:《南部新书》与《分甘余话》中的人名称谓词汇的比较 | 第56-66页 |
一、关于《分甘余话》以及选取《分甘余话》作为比较语料的原因 | 第56-57页 |
(一) 关于《分甘余话》 | 第56页 |
(二) 《分甘余话》的作者以及书名的由来 | 第56-57页 |
(三) 选取《分甘余话》作为比较语料的原因 | 第57页 |
二、《南部新书》与《分甘余话》人名称谓词汇的异同 | 第57-64页 |
(一) 《南部新书》较《南部新书》而言在人名称谓词汇上存在较大差异 | 第57-63页 |
(二) 《分甘余话》与《南部新书》人名称谓词汇的相似之处 | 第63-64页 |
三、结语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参考书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