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23页 |
·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·国外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| 第13-17页 |
·简要评析 | 第17-18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1页 |
·高水平大学的界定 | 第18页 |
·本科教育 | 第18-19页 |
·创新型人才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论诠释 | 第23-35页 |
·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| 第23-27页 |
·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创新型人才的结构特征 | 第25-27页 |
·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| 第27-32页 |
·教育因素 | 第27-29页 |
·政策因素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因素 | 第30-32页 |
·高水平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| 第32-35页 |
·高水平大学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念支持 | 第32-33页 |
·高水平大学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物质支持 | 第33页 |
·高水平大学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人力支持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国外高水平大学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经验 | 第35-49页 |
·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| 第35-37页 |
·精英教育理念 | 第35页 |
·洪堡理念 | 第35-37页 |
·博耶学术观 | 第37页 |
·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| 第37-39页 |
·习明纳教学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导师制的教学方式 | 第38-39页 |
·构建综合平衡的本科课程体系 | 第39-42页 |
·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需求 | 第39-40页 |
·设定GIRs课程任务 | 第40-41页 |
·增加"设计教学"课程 | 第41页 |
·开设高峰体验课程 | 第41-42页 |
·建立以项目为导向实践训练机制 | 第42-47页 |
·基于创新的本科生实践方案 | 第42-45页 |
·保障方案实施的组织机构 | 第45-47页 |
·为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服务支持 | 第47-49页 |
·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| 第47-48页 |
·与产业界联合达到互惠互利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我国高水平大学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| 第49-67页 |
·华中科技大学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| 第49-58页 |
·拓展基地吸引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| 第49-50页 |
·开展创业教育以推动创新教育 | 第50-52页 |
·建立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 | 第52-58页 |
·北京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| 第58-62页 |
·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| 第58页 |
·元培计划的实施 | 第58-60页 |
·加强科研项目实践 | 第60-61页 |
·"产学研"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结合 | 第61-62页 |
·我国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| 第62-67页 |
·成功经验 | 第62-64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64-67页 |
第5章 "三全"式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| 第67-86页 |
·全程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| 第67-75页 |
·全程性创新教育理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| 第67-68页 |
·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和基本框架 | 第68-70页 |
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| 第70-73页 |
·全程性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监控 | 第73-75页 |
·全员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 | 第75-80页 |
·建立教师创新"教"与学生自主"学"的互动机制 | 第75-77页 |
·建立大学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互动机制 | 第77-79页 |
·建立大学教学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的互动机制 | 第79-80页 |
·全方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| 第80-86页 |
·思想保障 | 第80-81页 |
·条件保障 | 第81-83页 |
·制度保障 | 第83-85页 |
·环境保障 | 第85-86页 |
结语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附录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