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板精调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6页 |
| ·课题来源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无砟轨道及精调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·无砟轨道方面 | 第13-14页 |
| ·轨道板精调技术方面 | 第14-17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研究概况 | 第17-25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的应用 | 第19-22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| 2 六自由度平台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| 第26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26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运动学分析 | 第26-37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机构概述 | 第26-27页 |
| ·坐标系的建立 | 第27-28页 |
| ·坐标变换矩阵 | 第28-29页 |
| ·铰点坐标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运动学 | 第31-37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动力学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·惯量矩阵的建立 | 第38页 |
| ·系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| 第38-39页 |
| ·系统的主矢和主矩 | 第39-40页 |
| ·系统动力学方程式的建立 | 第40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3 轨道板精调机工作原理及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| 第43-57页 |
| ·引言 | 第43-44页 |
| ·轨道板精调机的工作原理 | 第44-48页 |
| ·系统技术要求 | 第45页 |
| ·系统设计原理 | 第45-46页 |
| ·系统工作原理 | 第46-48页 |
| ·轨道板精调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| 第48-51页 |
| ·六自由度平台几何结构 | 第48-49页 |
| ·控制系统结构 | 第49-50页 |
| ·控制系统主要硬件选型 | 第50-51页 |
| ·轨道板精调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| 第51-56页 |
| ·基于VC++的控制软件设计 | 第52-54页 |
| ·基于Matlab的控制算法设计 | 第54-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4 轨道板精调机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实现 | 第57-69页 |
| ·引言 | 第57页 |
| ·两种基本控制策略 | 第57-60页 |
| ·铰点空间PID控制 | 第57-58页 |
| ·计算力矩控制 | 第58-60页 |
| ·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控制系统模型 | 第60-68页 |
| ·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的构成 | 第60-61页 |
| ·永磁交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简化模型 | 第61-63页 |
| ·位置随动系统数学模型 | 第63-64页 |
| ·时间常数计算 | 第64-65页 |
| ·未加校正的系统特性 | 第65-66页 |
| ·位置调节器APR设计 | 第66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5 控制器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 | 第69-89页 |
| ·引言 | 第69页 |
| ·控制软件实现关键技术 | 第69-81页 |
| ·Windows控制软件编程关键问题讨论 | 第70-72页 |
| ·VC++下串口通信技术 | 第72-74页 |
| ·VC++与Matlab混合编程 | 第74-77页 |
| ·XPE嵌入式系统的定制 | 第77-81页 |
| ·实验研究 | 第81-88页 |
| ·实验目的 | 第81页 |
| ·实验内容 | 第81页 |
| ·实验步骤及结果 | 第81-85页 |
| ·实验数据分析 | 第85-87页 |
| ·精度分析 | 第87-8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| 6 总结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| ·总结 | 第89页 |
| ·展望 | 第89-9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95-99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