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·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·企业竞争优势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·企业无形资源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·特色及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2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| 第20-42页 |
·战略管理各流派对竞争优势问题的认识 | 第20-29页 |
·基于早期战略理论的竞争优势观 | 第20-23页 |
·基于资源能力理论的竞争优势观 | 第23-26页 |
·基于动态能力和组织学习理论的竞争优势观 | 第26-28页 |
·基于组织创新理论的竞争优势观 | 第28-29页 |
·无形资源的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 | 第29-36页 |
·无形资产的相关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无形资源的相关研究 | 第30-32页 |
·知识资本的相关研究 | 第32-34页 |
·智力资本的相关研究 | 第34-36页 |
·竞争优势问题研究的演化脉络和发展方向 | 第36-42页 |
·竞争优势问题研究的演化脉络 | 第36-39页 |
·竞争优势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| 第39-42页 |
3 企业资源构成及战略性差异的比较研究 | 第42-70页 |
·企业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分类框架研究 | 第42-45页 |
·资源的界定及分类框架 | 第42-43页 |
·无形资源的分类框架 | 第43-45页 |
·企业无形资源的主要构成 | 第45-53页 |
·员工个人拥有的无形资源的主要构成 | 第45-47页 |
·企业组织拥有的无形资源的主要构成 | 第47-52页 |
·企业无形资源分类构成框架的提出 | 第52-53页 |
·资源能力战略特征和战略价值的分析框架研究 | 第53-62页 |
·资源基础论对战略性资源特征的认识 | 第54-57页 |
·对战略性资源能力特征相关研究的评述 | 第57-58页 |
·对战略性资源能力分析框架的改进建议 | 第58-60页 |
·五标准三段式分析框架与资源能力归类 | 第60-62页 |
·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战略性差异的比较研究 | 第62-70页 |
·有形资源的战略特征和战略价值 | 第63-65页 |
·无形资源的战略性特征和战略价值 | 第65-68页 |
·相关文献对无形资源战略价值的认识 | 第68-70页 |
4 企业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影响机理的理论研究 | 第70-92页 |
·个人与组织拥有的无形资源之间的交互影响 | 第70-74页 |
·个人与组织拥有的知识类无形资源之间的交互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个人与组织拥有的文化(观念)类无形资源之间的交互影响 | 第71-72页 |
·个人与组织拥有的关系和声誉类无形资源之间的交互影响 | 第72-73页 |
·人力资源对组织无形资源的生成和演变具有主导性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组织拥有的无形资源内部的交互影响 | 第74-78页 |
·知识类与文化类无形资源之间的交互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知识文化类与关系声誉类资源之间的交互影响 | 第75-76页 |
·组织拥有的无形资源内部的复杂关系 | 第76-77页 |
·企业内部无形资源生成过程的积聚效应 | 第77-78页 |
·基于企业无形资源的经济租金观 | 第78-87页 |
·不同租金理论对经济租金来源的解释 | 第79-80页 |
·李嘉图租金是企业经济租金的实质 | 第80-83页 |
·无形资源是李嘉图租金的重要来源 | 第83-87页 |
·逻辑模型构建与相关假设的提出 | 第87-92页 |
·逻辑模型的构建 | 第87-90页 |
·相关假设的提出 | 第90-92页 |
5 企业无形资源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 | 第92-138页 |
·问卷设计与变量测度 | 第92-105页 |
·问卷式调查方式的选用 | 第92-93页 |
·无形资源相关变量的测度 | 第93-102页 |
·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测度 | 第102-105页 |
·数据获取与样本描述 | 第105-108页 |
·数据获取 | 第105-106页 |
·样本描述 | 第106-108页 |
·数据分析与评估 | 第108-131页 |
·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108-110页 |
·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评估 | 第110-123页 |
·指标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23-131页 |
·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结果的讨论 | 第131-138页 |
·结构方程模型 | 第131-135页 |
·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35-138页 |
6 竞争优势持续性问题的补充性理论研究 | 第138-150页 |
·横剖式与纵贯式实证研究的比较和讨论 | 第138-139页 |
·竞争优势问题的横剖式实证研究 | 第138页 |
·竞争优势问题的纵贯式实证研究 | 第138-139页 |
·补充性理论研究的动因 | 第139页 |
·对竞争优势持续性问题的补充性理论研究 | 第139-150页 |
·竞争优势持续性命题的内涵辨析 | 第139-140页 |
·现实中难以发现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| 第140-142页 |
·战略理论各流派对持续竞争优势解释存在的问题 | 第142-147页 |
·持续竞争优势是一种超越现实的静态均衡 | 第147-148页 |
·永续经营与持续竞争优势是两个不同的命题 | 第148-150页 |
7 企业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150-158页 |
·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150-154页 |
·打造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意义 | 第150-151页 |
·组织学习与培训是改变组织惯例的重要途径 | 第151-152页 |
·动态战略环境下人力资源发展的三项重要任务 | 第152-154页 |
·对组织无形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154-158页 |
·促进个人拥有的无形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组织的无形资源 | 第154-155页 |
·积极推进企业无形资源的专有化保护工作 | 第155-156页 |
·整体性和系统性地全面建设企业的无形资源 | 第156-158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58-160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58页 |
·未来研究展望 | 第158-160页 |
致谢 | 第160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74页 |
附录 | 第174-182页 |
A. 实证调查问卷 | 第174-182页 |
B.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82页 |
C.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