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专线18号道岔转换理论与试验研究
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31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高速道岔技术特点与结构特征 | 第12-20页 |
1.2.1 国外高速道岔技术特点与结构特征 | 第12-17页 |
1.2.2 中国高速道岔技术特点与结构特征 | 第17-20页 |
1.3 道岔锁闭装置概述 | 第20-23页 |
1.3.1 内锁闭装置 | 第20-21页 |
1.3.2 外锁闭装置 | 第21-23页 |
1.4 道岔牵引方式概述 | 第23-25页 |
1.4.1 一机多点牵引 | 第23-25页 |
1.4.2 多机多点牵引 | 第25页 |
1.5 道岔转换研究现状 | 第25-29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5-28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8-29页 |
1.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9-31页 |
2 客专线18号道岔转换仿真模型 | 第31-49页 |
2.1 截面特性参数计算 | 第31-34页 |
2.1.1 尖轨截面特性参数 | 第32-33页 |
2.1.2 心轨截面特性参数 | 第33-34页 |
2.2 计算参数选取 | 第34-39页 |
2.2.1 钢轨参数 | 第34-35页 |
2.2.2 摩擦系数 | 第35-36页 |
2.2.3 扣件系统刚度 | 第36-37页 |
2.2.4 密贴及顶铁刚度 | 第37-39页 |
2.3 尖轨转换模型 | 第39-45页 |
2.3.1 模型介绍 | 第39-40页 |
2.3.2 模型优化 | 第40-43页 |
2.3.3 模型验证 | 第43-45页 |
2.4 心轨转换模型 | 第45-4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9页 |
3 客专线18号道岔尖轨转换仿真分析 | 第49-65页 |
3.1 尖轨可动段长度 | 第49-50页 |
3.2 牵引点布置 | 第50-51页 |
3.3 滑床板摩擦系数 | 第51-53页 |
3.4 设置辊轮滑床板 | 第53-54页 |
3.5 设置预弯 | 第54-56页 |
3.6 跟端轨底刨切 | 第56-59页 |
3.6.1 刨切宽度 | 第56-57页 |
3.6.2 刨切长度 | 第57-59页 |
3.6.3 跟端轨底刨切影响分析 | 第59页 |
3.7 夹异物 | 第59-60页 |
3.8 牵引点动程偏差 | 第60-61页 |
3.9 牵引点转换时间差 | 第61-62页 |
3.10 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4 客专线18号道岔心轨转换仿真分析 | 第65-77页 |
4.1 牵引点布置 | 第65-67页 |
4.2 滑床板摩擦系数 | 第67-68页 |
4.3 心轨减摩装置 | 第68-72页 |
4.3.1 可动心轨辊轮装置 | 第68-70页 |
4.3.2 心轨减摩滑床板 | 第70-71页 |
4.3.3 减摩效果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4 夹异物 | 第72-73页 |
4.5 牵引点动程偏差 | 第73-74页 |
4.6 牵引点转换时间差 | 第74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4-77页 |
5 客专线18号道岔转辙器转换试验研究 | 第77-117页 |
5.1 试验设备 | 第77-83页 |
5.1.1 转辙器 | 第77-78页 |
5.1.2 转辙器扳动设备 | 第78-81页 |
5.1.3 扳动力测量设备 | 第81-83页 |
5.2 试验概况 | 第83-88页 |
5.2.1 试验流程 | 第83-84页 |
5.2.2 测量数据 | 第84-87页 |
5.2.3 注意事项 | 第87-88页 |
5.3 试验内容 | 第88-115页 |
5.3.1 尖轨预弯 | 第88-91页 |
5.3.2 尖轨可动段长度 | 第91-94页 |
5.3.3 辊轮 | 第94-99页 |
5.3.4 两点牵引 | 第99-103页 |
5.3.5 跟端扣件支距 | 第103-108页 |
5.3.6 锁闭钩歪斜 | 第108-110页 |
5.3.7 夹异物 | 第110-113页 |
5.3.8 润滑剂 | 第113-11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1页 |
6.1 主要工作与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118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5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25-12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