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25页 |
第一章 教育代价的理论解读 | 第25-38页 |
一、代价的含义 | 第25-28页 |
二、教育代价的含义 | 第28-30页 |
三、教育代价的类型 | 第30-33页 |
四、教育代价的合理性问题 | 第33-38页 |
第二章 教育发展的代价 | 第38-63页 |
一、现代教育发展进程及其模式 | 第38页 |
二、教育发展路径的代价:诱致性发展与强制性发展 | 第38-47页 |
(一) 诱致性发展的代价分析 | 第39-41页 |
(二) 强制性发展的代价分析 | 第41-47页 |
三、教育发展目标的代价: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| 第47-53页 |
(一) 精英教育的代价分析 | 第48-50页 |
(二) 大众教育的代价分析 | 第50-53页 |
四、教育发展战略的代价:教育先行与教育后行 | 第53-56页 |
(一) 教育先行发展的代价分析 | 第53-56页 |
(二) 教育后行发展的代价分析 | 第56页 |
五、我国教育发展模式的合理抉择 | 第56-63页 |
(一) 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| 第57-60页 |
(二) 坚持教育改革的实践理性 | 第60-63页 |
第三章 教育过程的代价 | 第63-82页 |
一、教育过程及其模式 | 第63-64页 |
二、教育内容的代价: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| 第64-70页 |
(一) 人文教育的代价分析 | 第64-67页 |
(二) 科学教育的代价分析 | 第67-70页 |
三、教育途径的代价:"书中学"与"做中学" | 第70-74页 |
(一) "书中学"教学模式的代价分析 | 第70-72页 |
(二) "做中学"教学模式的代价分析 | 第72-74页 |
四、教育方式的代价:接受式与发现式 | 第74-77页 |
(一) 接受式教学模式的代价分析 | 第74-75页 |
(二) 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代价分析 | 第75-77页 |
五、人的和谐发展与教育过程模式的合理选择 | 第77-82页 |
(一) 以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教育过程模式选择的依据 | 第78-79页 |
(二) 以系统的、融合的思想保持对立教育过程模式两极统一的张力 | 第79-82页 |
第四章 教育管理的代价 | 第82-108页 |
一、教育管理代价的分析视角 | 第82-83页 |
二、教育管理权力分配的代价:集权与分权 | 第83-91页 |
(一) 集权式教育管理模式的代价分析 | 第83-86页 |
(二) 分权式教育管理模式的代价分析 | 第86-91页 |
三、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代价:政府与市场 | 第91-98页 |
(一)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政府模式代价分析 | 第92-93页 |
(二)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模式代价分析 | 第93-98页 |
四、教育管理主体的代价:行政与学术 | 第98-102页 |
(一) 教育管理主体的行政模式代价分析 | 第98-100页 |
(二) 教育管理主体的学术模式代价 | 第100-102页 |
五、公共治理:教育管理模式的必然之势与合理选择 | 第102-108页 |
(一) 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 | 第102-103页 |
(二) "公共治理"下的教育管理模式选择的实践原则 | 第103-108页 |
第五章 教育代价的控制 | 第108-128页 |
一、教育代价控制及其可能性 | 第108-110页 |
(一) 教育代价控制的内涵 | 第108-109页 |
(二) 教育代价控制的可能性 | 第109-110页 |
二、教育代价控制的基本机制 | 第110-118页 |
(一) 控制对象 | 第111-113页 |
(二) 控制手段 | 第113-115页 |
(三) 控制过程 | 第115-118页 |
三、教育代价控制的实践策略 | 第118-128页 |
(一) 确立科学的教育代价意识 | 第119-123页 |
(二) 教育代价控制的一般操作方法 | 第123-128页 |
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8页 |
后记 | 第138-140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