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7页 |
一、当代中国交往理性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(一) 现实交往的异化 | 第10页 |
(二) 交往理性的缺失 | 第10-11页 |
(三) 理论研究中对交往理性问题关注不足 | 第11页 |
(四) 经典作家交往理性研究的思想启发 | 第11-12页 |
二、交往理性研究的价值 | 第12-14页 |
(一) 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| 第12-13页 |
(二) 交往理性对交往生活的规范 | 第13-14页 |
三、"交往理性"范畴在我国的研究状态 | 第14-15页 |
四、交往理性研究的思路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交往理性的理论解读 | 第17-36页 |
一、"交往理性"的学理分析 | 第17-22页 |
(一) 交往行为与交往理性的内涵 | 第17-20页 |
(二) 交往理性的特征 | 第20-22页 |
二、交往理性的文化生成 | 第22-29页 |
(一) 交往理性的文化构成要素 | 第22-26页 |
(二) 交往理性的文化生成机制 | 第26-29页 |
三、经典作家关于交往理性的思想 | 第29-36页 |
(一) 马克思关于交往的思想 | 第29-31页 |
(二) 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性的论述 | 第31-34页 |
(三)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的比较 | 第34-36页 |
第二章 交往理性的历史及其文明价值 | 第36-54页 |
一、交往理性的历史轨迹 | 第36-41页 |
(一) 远古时代交往理性的萌生 | 第36-37页 |
(二) 文明时代交往理性的发展 | 第37-40页 |
(三) 现代社会交往理性的时代超越 | 第40-41页 |
二、交往理性对人实现自我的价值 | 第41-46页 |
(一) 交往理性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(二) 交往理性引导人生境界的提升 | 第43-44页 |
(三) 交往理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| 第44-46页 |
三、交往理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| 第46-51页 |
(一) 交往理性对经济发展的价值 | 第46-47页 |
(二) 交往理性对民主政治的价值 | 第47-49页 |
(三) 交往理性对文化发展的价值 | 第49-51页 |
四、交往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| 第51-54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澄明 | 第51-52页 |
(二) 交往理性统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| 第52-54页 |
第三章 中国现实交往理性的审视 | 第54-80页 |
一、中国现实交往困境的理性思考 | 第54-66页 |
(一) 当代社会交往困境的大气候 | 第54-60页 |
(二) 个体生活交往困境的表现 | 第60-64页 |
(三) 交往异化的时代特征 | 第64-66页 |
二、现代交往理性的缺失 | 第66-74页 |
(一) 交往价值取向的误区 | 第67-68页 |
(二) 交往主体性的不完善 | 第68-71页 |
(三) 交往道德理性的弱化 | 第71-72页 |
(四) 伦理传统对交往理性的干扰 | 第72-74页 |
三、交往理性的文化反思 | 第74-80页 |
(一) 中国文化传统的得失 | 第74-77页 |
(二) 经济人和政治人的"理性殖民" | 第77-80页 |
第四章 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的文化建构 | 第80-100页 |
一、交往理性的当代品格 | 第80-83页 |
(一) 自觉的价值追求 | 第80-81页 |
(二) 自为主体的意识 | 第81-82页 |
(三) 兼容的文化品格 | 第82-83页 |
二、当代交往理性建构的内容 | 第83-89页 |
(一) 健康、积极的主体意识 | 第83-84页 |
(二) 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 | 第84-85页 |
(三) 平等的人格意识 | 第85-86页 |
(四) 相互尊重的社交意识 | 第86-88页 |
(五) 互惠互利的市场意识 | 第88-89页 |
三、当代交往理性的文化培育 | 第89-97页 |
(一) 社会交往环境的文化塑造 | 第89-90页 |
(二) 知识教育中交往理性的传输 | 第90-91页 |
(三) 儿童交往理性的早期启蒙 | 第91-92页 |
(四)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 | 第92-94页 |
(五) 交往道德调控机制的建立 | 第94-96页 |
(六) 交往理性主体的实践锻炼 | 第96-97页 |
四、交往理性的评价 | 第97-100页 |
(一) 自我评价 | 第98页 |
(二) 社会评价 | 第98-100页 |
结语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6页 |
后记 | 第106-107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