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育学论文

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导论第12-28页
 一、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第12-14页
  (一) 研究缘起第12-13页
  (二) 论题说明第13-14页
 二、研究综述与主要观点第14-22页
  (一) 教育理论内涵和特征研究第14-16页
  (二) 教育理论生命力研究反思第16-18页
  (三) 教育理论生成性研究得失第18-19页
  (四) 相关理论创生机理研究借鉴第19-20页
  (五) 本研究力求表达的主要观点第20-22页
 三、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22-26页
  (一) 研究的理论价值第22-23页
  (二) 研究的实践价值第23-24页
  (三) 主要研究方法第24-26页
 四、可能创新与努力空间第26-28页
  (一) 可能创新空间第26页
  (二) 努力创新之处第26-28页
第一章 "富有生命力"与"创生机理"解读第28-54页
 一、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内涵第28-35页
  (一) 教育理论生命力内涵探究第28-30页
  (二) 教育理论生命力结构样态第30-32页
  (三) 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界定第32-35页
 二、教育理论富有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第35-42页
  (一) 判断生命力大小的外在标准第35-39页
  (二) 判断生命力强弱的内在标准第39-41页
  (三) 判断富有生命力的综合标准第41-42页
 三、"生长素"概念及其孕育原理分析第42-50页
  (一) 教育理论生长素内涵解析第43-45页
  (二) 孕育生长素的主客观条件第45-47页
  (三) 教育理论生长素孕育原理第47-50页
 四、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创生机理第50-54页
  (一) "创生"词源释义第50-51页
  (二) 生命视野中的创生机理第51-52页
  (三) 本研究的创生机理解读第52-54页
第二章 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始创机理第54-73页
 一、影响始创的因素第54-58页
  (一) 影响主体始创的主要因素第54-55页
  (二) 各主要因素间的结构关系第55-57页
  (三) 创建理论体系的驱动力第57-58页
 二、始创方式探究第58-65页
  (一) 始创方式的特征第58-60页
  (二) 因地制宜的始创方式第60-63页
  (三) 学科杂交的始创方式第63-65页
 三、始创程序的展开第65-73页
  (一) "生长基点"的始创第65-67页
  (二) 理论枝干搭建第67-70页
  (三) 层面结构的完善第70-73页
第三章 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生成机理第73-95页
 一、社会实践建构生成性第73-77页
  (一) "实践生成性"认可度调查第73-74页
  (二) 实践建构生成学理分析第74-76页
  (三) 实践建构生成机制解析第76-77页
 二、外在生成机理第77-81页
  (一) 文化背景在生成中的作用第78页
  (二) 权和利在生成中的驱动力第78-79页
  (三) 特定时空外因的综合影响第79-81页
 三、内在生成机理第81-85页
  (一) 横向生成性第81-82页
  (二) 纵向生成性第82-85页
 四、特殊生成方式第85-95页
  (一) 微观的立体生成方式第86-87页
  (二) 中观生成的双螺旋结构第87-92页
  (三) 宏观"建构-反映"方式第92-95页
第四章 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生长机理第95-111页
 一、不同层次理论的生长逻辑第95-99页
  (一) 教育经验理论的外化生长第95-96页
  (二) 教育中层理论的双向生长第96-97页
  (三) 教育基础理论的逐级发展第97-99页
 二、竞争环境中的生长机理第99-105页
  (一) 多途径扩大生存空间第99-100页
  (二) 从狭缝中创造生长空间第100-102页
  (三) 具体生境中的现实生长第102-105页
 三、不同时期的生长方式第105-111页
  (一) 社会稳定发展中的渐进生长第105-107页
  (二) 社会转型期的跨越式生长第107-109页
  (三) 历史周期中的螺旋式生长第109-111页
第五章 创生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论的实践第111-130页
 一、中小学教师创生教育经验理论流程第111-115页
  (一) 从实践问题中创生新概念第111-112页
  (二) 经验与理论结合生成操作规程第112-114页
  (三) 教育经验理论的外化机理第114-115页
 二、地方教研员创生教育中层理论对策第115-118页
  (一) 创生地方性教育中层理论的策略第115-117页
  (二) 建构阶段性教育中层理论的要素第117-118页
 三、理论研究者创新理论内核的着力点第118-121页
  (一) 选准切入点明确创新层次和范畴第118-120页
  (二) 创新精神内核奠定理论演绎起点第120-121页
 四、融会贯通创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第121-130页
  (一) 贯通研究需要的内在精神第122-124页
  (二) 定位贯通研究突破口和支撑点第124-126页
  (三) 贯通研究组织形式与实践机制第126-130页
结论第130-132页
参考文献第132-135页
附录第135-143页
后记第143-146页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46-147页

论文共1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
下一篇:教育代价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