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、自尊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1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第9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理论意义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实践意义第9-11页
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1-25页
    2.1 核心概念界定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自尊的定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友谊质量的定义第13-14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第1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自尊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友谊质量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家庭教养方式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自尊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家庭教养方式、自尊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第24-25页
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25-30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25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文献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问卷调查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定量分析法第26页
    3.3 研究假设第26页
    3.4 技术路线第26-27页
    3.5 研究工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(EMBU)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罗森博格自尊量表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友谊质量量表第28页
    3.6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28-30页
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30-49页
    4.1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总体情况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在学校上的差异比较第31-32页
    4.2 土族地区青少年自尊研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土族地区青少年自尊总体情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土族地区青少年自尊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土族地区青少年自尊在学校上的差异比较第33页
    4.3 土族地区青少年友谊质量研究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土族地区青少年友谊质量总体情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土族地区青少年友谊质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土族地区青少年友谊质量在学校上的差异比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土族地区青少年友谊质量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第35页
    4.4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、自尊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分析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友谊质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土族地区青少年自尊与友谊质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4.5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、自尊与友谊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第48-49页
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第49-54页
    5.1 人口学差异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不同性别上的差异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不同学校和年级上的差异第50-51页
    5.2 家庭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5.3 家庭教养方式对友谊质量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5.4 自尊对友谊质量的影响第52页
    5.5 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友谊质量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第52-54页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54-57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土族地区青少年三变量在人口学上有差异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、自尊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和回归关系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在土族地区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对友谊质量的影响中,自尊起到中介作用第55页
    6.2 研究建议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家庭层面:转变父母教养方式,关注子女内心动态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学校层面:开展心理健康活动,排解学生负面状态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社会层面:推进民族地区研究,宏观调整研究视角第56页
    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3页
附录第63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个人简历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藏族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、人格与风险决策的关系
下一篇: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: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的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