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论文

清遗民社会生活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绪论第13-31页
    一、选题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第14-19页
    三、研究范式及研究路径第19-21页
    四、研究重点及创新点第21-23页
    五、研究对象界定第23-27页
    六、资料来源及论文结构安排第27-31页
第一章 易代易制:清遗民的生存空间第31-55页
    第一节 政治空间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千年未有之变局”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令人失望的民国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故国旧主尚在人间第37-39页
    第二节 文化空间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西学东渐与近代文化变迁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化变迁中的清遗民第42-45页
    第三节 地域空间第45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都市隐逸空间——租界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传统隐逸空间——乡居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他国乐土——海外第51-54页
    小结第54-55页
第二章 不事二姓:清遗民的政治活动及心态第55-89页
    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仪式第55-6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历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筑室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衣冠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称谓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葬制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节庆、祭仪第66-69页
    第二节 复辟帝制的活动第69-7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遗民内部的分歧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复辟帝制的实践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复辟所带来的影响第75-77页
    第三节 以“忠”为核心的政治认同第77-8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遗民的民族观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清遗民对近代变革的心态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清遗民的生死节义第84-88页
    小结第88-89页
第三章 文化中国:清遗民的文化学术活动第89-113页
    第一节 清遗民与传统学术第8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史志编撰与文献整理出版第90-9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传统文学及其他艺术活动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经学研究及经史教育活动第100-102页
    第二节 清遗民与近代学术第102-11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遗民与西学第102-10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清遗民与新学第109-112页
    小结第112-113页
第四章 择业行志:清遗民的生计抉择第113-131页
    第一节 清遗民的生计来源第113-12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随侍君侧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以积蓄度日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力田为生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以“文”谋生第117-121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经商营利第121-122页
    第二节 清遗民择业的特点第122-1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择业空间的拓展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择业观念的转变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择业中的人际交往第125-126页
    第三节 清遗民择业的价值取向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为“故国”守节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行业与行志第128-129页
    小结第129-131页
第五章 造福乡梓:清遗民的社会公益活动第131-149页
    第一节 捐助教育及修缮庙宇古迹第131-1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捐资助学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修缮乡贤祠宇及历史古迹第135-137页
    第二节 赈济灾荒及救济贫民第137-1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赈济灾荒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救济贫民第140-142页
    第三节 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及维护地方安定第142-1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兴修农田水利及桥梁道路设施第142-1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维护地方安定第145-146页
    小结第146-149页
第六章 圈内圈外:清遗民的社会交往活动第149-177页
    第一节 清遗民圈内的交往活动第149-16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诗酒唱和第150-1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共谋复辟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学术合作第155-15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经济往来第158-159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儿女姻亲第159-161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互为撰写传状文字第161-162页
    第二节 清遗民与圈外人士的社会交往第162-17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与民国政要的往来第162-1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与民国文化界人士的交往第164-16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与民国商界人士的交往第166-16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与外籍人士的往来第168-170页
    第三节 清遗民社交网络的特点及成因第170-17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遗民社交网络的特点第170-1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清遗民社交网络的成因第173-175页
    小结第175-177页
结论第177-183页
参考文献第183-19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3-195页
后记第195-196页

论文共1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儿童青少年气质性乐观的发展及亲子代际传递--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的作用
下一篇:武汉文化定位及推广策略研究--以文化基因为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