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度逻辑视角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分析--以互联网金融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12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评 | 第16-19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2 研究评述与启示 | 第19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4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1.4.2 技术路线图 | 第21-22页 |
1.5 本文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23-33页 |
2.1 知识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23-29页 |
2.1.1 知识的基本理论 | 第23-25页 |
2.1.2 知识转移的内涵及理论 | 第25-29页 |
2.2 制度逻辑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29-31页 |
2.2.1 制度逻辑的概念 | 第29-30页 |
2.2.2 制度逻辑的性质 | 第30页 |
2.2.3 制度逻辑研究的层次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31页 |
2.4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4.1 演化博弈论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1-32页 |
2.4.2 演化博弈在知识转移领域的应用 | 第3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制度逻辑视角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分析 | 第33-45页 |
3.1 以互联网金融为案例的适合性分析 | 第33页 |
3.2 制度逻辑视角下互联网金融主体及关系研究 | 第33-38页 |
3.2.1 互联网金融相关主体及其制度逻辑研究 | 第33-37页 |
3.2.2 互联网金融主体间的关系研究 | 第37-38页 |
3.3 互联网金融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| 第38-40页 |
3.3.1 知识扩散与整合阶段 | 第38-39页 |
3.3.2 知识创新与共享阶段 | 第39-40页 |
3.4 制度逻辑视角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4.1 知识特性的因素 | 第40页 |
3.4.2 知识源的因素 | 第40页 |
3.4.3 知识受体的因素 | 第40-41页 |
3.4.4 情境因素 | 第41-42页 |
3.5 构建制度逻辑视角下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| 第42-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| 第45-59页 |
4.1 制度逻辑视角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博弈分析 | 第45-56页 |
4.1.1 模型假定与支付参数 | 第45-46页 |
4.1.2 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| 第46-48页 |
4.1.3 模型演化稳定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1.4 数值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2 促进知识转移的对策研究 | 第56-58页 |
4.2.1 知识源的角度 | 第56页 |
4.2.2 知识受体的角度 | 第56-57页 |
4.2.3 转移情境的角度 | 第57-5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9页 |
5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