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时空因素耦合的混凝土建筑碳汇计量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二氧化碳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| 第13页 |
1.1.2 低碳经济和建筑能耗 | 第13-14页 |
1.1.3 全球碳失汇及混凝土碳汇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6-21页 |
1.3.1 碳汇及碳失汇研究进展及趋势 | 第16-17页 |
1.3.2 城市碳汇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及趋势 | 第17-18页 |
1.3.3 混凝土碳汇研究进展及趋势 | 第18-21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混凝土建筑碳汇研究理论及方法 | 第23-33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1.1 碳汇 | 第23页 |
2.1.2 建筑碳汇 | 第23页 |
2.1.3 范围界定 | 第23-24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4-28页 |
2.2.1 碳循环理论 | 第24-26页 |
2.2.2 混凝土碳化反应理论 | 第26-28页 |
2.3 相关研究方法 | 第28-33页 |
2.3.1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分析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3.2 基于碳化反应理论的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3.3 基于SPSS的回归分析统计方法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混凝土建筑碳汇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测定 | 第33-51页 |
3.1 混凝土建筑碳汇的基本原理 | 第33-34页 |
3.1.1 基于混凝土碳化理论的建筑混凝土碳汇 | 第33页 |
3.1.2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汇原理 | 第33-34页 |
3.2 数据的采集 | 第34-37页 |
3.2.1 数据来源及采集方法 | 第35页 |
3.2.2 直接数据的采集及情况 | 第35-37页 |
3.2.3 间接数据的采集及情况 | 第37页 |
3.3 混凝土碳汇实验的设计及分析 | 第37-49页 |
3.3.1 酚酞实验测试碳化深度 | 第37-39页 |
3.3.2 混凝土碳汇的热重实验 | 第39-42页 |
3.3.3 混凝土碳汇的EDS能谱实验 | 第42-48页 |
3.3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混凝土建筑碳汇的模型建立 | 第51-77页 |
4.1 混凝土建筑碳汇的影响因素 | 第51-60页 |
4.1.1 影响因素确定 | 第51-52页 |
4.1.2 材料因素的影响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1.3 建筑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2 理论模型的推导及参数确定 | 第60-73页 |
4.2.1 建筑碳汇理论模型的推导 | 第60页 |
4.2.2 基于时间的建筑碳汇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60-65页 |
4.2.3 基于空间的建筑碳汇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65-73页 |
4.3 时空因素耦合的建筑碳汇模型建立 | 第73-7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五章 碳汇计量模型的验证及应用评价 | 第77-91页 |
5.1 建筑碳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及适用性简化 | 第77-84页 |
5.1.1 碳汇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| 第77-79页 |
5.1.2 碳汇模型的适用性简化 | 第79-84页 |
5.2 建筑碳汇模型的评价 | 第84-87页 |
5.2.1 不同碳排放策略的比较 | 第84-86页 |
5.2.2 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| 第86-87页 |
5.3 建筑碳汇模型的应用 | 第87-89页 |
5.3.1 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| 第87-88页 |
5.3.2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| 第88-8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91-92页 |
6.2 研究创新及不足 | 第92页 |
6.2.1 研究创新点 | 第92页 |
6.2.2 研究不足 | 第92页 |
6.3 未来展望 | 第92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附录 | 第99-11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1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1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