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1.1 现实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问题与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.1 问题提出 | 第15-1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程序 | 第17-19页 |
1.3.1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框架和内容 | 第19-21页 |
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| 第21-37页 |
2.1 公司创业投资相关研究 | 第21-28页 |
2.1.1 公司创业投资发起动机 | 第22-24页 |
2.1.2 公司创业投资治理 | 第24-25页 |
2.1.3 公司创业投资关系 | 第25-26页 |
2.1.4 公司创业投资绩效 | 第26-27页 |
2.1.5 公司创业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2 企业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| 第28-31页 |
2.2.1 创新的概念及分类 | 第28-29页 |
2.2.2 创新绩效及其测量 | 第29-30页 |
2.2.3 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| 第30-31页 |
2.3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 | 第31-34页 |
2.3.1 组织学习与吸收能力 | 第31-33页 |
2.3.2 知识基础 | 第33-34页 |
2.3.3 技术接近度 | 第34页 |
2.4 公司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| 第34-37页 |
3 模型建构与假设提出 | 第37-44页 |
3.1 模型建构 | 第37-39页 |
3.2 公司创业投资对投资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2.1 公司创业投资组合创业企业数量与成熟企业创新绩效 | 第39-40页 |
3.2.2 公司创业投资组合多元化与成熟企业创新绩效 | 第40-41页 |
3.3 成熟企业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 | 第41-42页 |
3.4 成熟企业与创业企业技术接近度的调节作用 | 第42-43页 |
3.5 假设汇总 | 第43-44页 |
4 研究设计 | 第44-55页 |
4.1 数据收集 | 第44-48页 |
4.1.1 数据来源 | 第44-45页 |
4.1.2 样本筛选 | 第45页 |
4.1.3 样本分布 | 第45-48页 |
4.2 变量设置 | 第48-51页 |
4.2.1 因变量 | 第48-49页 |
4.2.2 解释变量 | 第49-50页 |
4.2.3 控制变量 | 第50-51页 |
4.3 模型估计 | 第51-55页 |
4.3.1 估计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3.2 模型设定 | 第52-55页 |
5 实证分析 | 第55-70页 |
5.1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矩阵 | 第55-57页 |
5.1.1 描述性统计 | 第55-56页 |
5.1.2 相关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2 多重共线性与内生性 | 第57-58页 |
5.2.1 多重共线性检验 | 第57页 |
5.2.2 内生性控制 | 第57-58页 |
5.3 实证结果 | 第58-65页 |
5.3.1 公司创业投资组合创业企业数量、多元化与创新绩效 | 第58-59页 |
5.3.2 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 | 第59-62页 |
5.3.3 技术接近度的调节作用 | 第62-65页 |
5.4 稳健性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5 结果讨论 | 第67-70页 |
5.5.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| 第67页 |
5.5.2 公司创业投资与成熟企业创新绩效间非线性关系 | 第67-68页 |
5.5.3 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 | 第68页 |
5.5.4 技术接近度的调节作用 | 第68-7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0-71页 |
6.2 研究贡献 | 第71-74页 |
6.2.1 理论贡献 | 第71-72页 |
6.2.2 现实意义 | 第72-74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6页 |
附录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