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3页 |
(一)研究的缘起 | 第7-8页 |
(二)研究的内容 | 第8页 |
(三)研究的方法 | 第8-9页 |
1.文献研究法 | 第8页 |
2.案例分析法 | 第8页 |
3.比较分析法 | 第8-9页 |
(四)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1.相关论著研究 | 第9页 |
2.期刊研究 | 第9-10页 |
3.硕博论文研究 | 第10-13页 |
一、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| 第13-15页 |
(一)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提出的教学背景 | 第13-14页 |
(二)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| 第14页 |
(三)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提出的实践基础 | 第14-15页 |
二、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概念、内涵、特点 | 第15-22页 |
(一)概念界定 | 第15页 |
(二)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的基本理念的内涵 | 第15-18页 |
1.本质观: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的本质是大量积累与有力训练 | 第15-16页 |
2.主体观: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主体 | 第16-17页 |
3.“学”与“用”关系观 | 第17-18页 |
(三)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特点 | 第18-22页 |
1.注重研读教材的多角度 | 第18-20页 |
2.注重充分的学习活动 | 第20页 |
3.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意 | 第20-22页 |
三、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教学类型及实践案例分析 | 第22-29页 |
(一)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的类型 | 第22-23页 |
1.积累性忆读活动中的“语言学用”教学 | 第22页 |
2.情感性演读活动中的“语言学用”教学 | 第22页 |
3.创造性写读活动中的“语言学用”教学 | 第22页 |
4.个性化品读活动中的“语言学用”教学 | 第22-23页 |
5.课文集美式活动中的“语言学用”教学 | 第23页 |
(二)基于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实践案例分析 | 第23-29页 |
1.积累性忆读活动教学实践案例分析:案例《与朱元思书》 | 第23-25页 |
2.情感性演读活动教学实践案例分析:案例《海燕》 | 第25-26页 |
3.创造性写读活动教学实践案例分析:案例《黄鹤楼》 | 第26-29页 |
四、基于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实践反思 | 第29-34页 |
(一)基于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实践缺憾 | 第29-31页 |
1.缺乏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| 第29页 |
2.学生的活动缺少创造性 | 第29-30页 |
3.高估课堂的实际参与度 | 第30-31页 |
(二)基于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实践改进 | 第31-32页 |
1.巧用资源,提高学习兴趣 | 第31页 |
2.关注学情,避免一味拔高 | 第31页 |
3.设计梯度,逐渐提高能力 | 第31-32页 |
(三)基于余映潮“语言学用”教学理念的实践启示 | 第32-34页 |
1.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前提 | 第32页 |
2.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是基础 | 第32-33页 |
3.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保证 | 第33-34页 |
结论 | 第34-35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